d为出神入化。时间在流逝,张正书的动作却好似机器一样,不管是怎么拼装,每一架纺织机,都用了相近的时间组装好了。然后,张正书在轴承处抹上了润滑油。这润滑油是张正书刚刚从厨房里拿到的猪油、菜籽油的混合液,也就将就能用了。“咕噜噜”张正书轻轻转动了纺织机,发现运行顺畅,好似没有一丝阻碍。然后张正书再试了试连结的制动踏板,这踏板是调整纺织机速度的。虽然不用人力驱动,但如果速度过快,或者纺线出了什么问题,这制动踏板一踩,就能使得传带脱离了纺织机,还顺带把转轮卡住,自然就能制动了。发现了性能还不错,各方面都符合预想,张正书这才点了点头,觉得比较满意。毕竟风力、水力有时候不大,如果这纺织机不够顺滑,张正书还真怕它会罢工。“小官人,这这就是纺织机吗”来财有点惊讶,他确实没看过这样的纺织机。他见到的纺织机,不会有这么庞大,也不会这么复杂。虽然来财不太懂纺织,但他直觉,这个纺织机会很厉害。“对,三用纺织机。看到没有,这部分是浸入水中的,如果水力不够,把传带一换,就能利用风力了。或者直接搭在转轮这里,手动做工。”张正书眉飞色舞的,在一旁解释道。来财忽然发现,这样的张小官人,好似浑身散发着一种奇异的光芒。来财极为崇拜地看着张正书,就好像以往他崇拜那些说书人一样。不过,来财始终认为,他眼中的小官人,比那些说书人厉害多了。说书人有很多,说得好的也不少。可是又有哪个匠人,像张正书一样,把活计做成了艺术怕是没有一个吧“是了,小官人,官人让你去吃饭了”来财突然才想起,刚刚他要过来做什么。已经过了这么长时间,他有点惶恐,深怕张根富会责骂他,甚至责罚他。“哦,知道了,你去说一声,我等会再去”张正书还要把这几架纺织机再试用一下,然后微调一下,尽量保持最佳的状态。虽然张正书知道,只要是机器,就没有不坏的。好在张正书的设计,本来就是一个个构件组成的,坏了也不打紧,他再找个木匠,按照尺寸打造一个就是了。来财却还是一动不动,眼睛好像钉在了张正书身上一样。他看着张正书浑然天成的动作,好似有着无与伦比的美感一样。来财也不知道自己是怎么了,他一向对这些是不感兴趣的,但现在的他,却非常想了解这纺织机。第一百一十二章:没想到上架五更,第五更张正书没想到的是,来财居然开始抚摸这纺织机,眼睛里还流露出挺有兴趣的目光。“来财,你想学这个”张正书揶揄说道,这倒是个好苗头,要知道兴趣可是最好的老师。说不定他还能培养出一个宋朝的鲁班呢,这样就厉害了。不过,张正书更希望培养出一个全能工匠,甚至把车床给弄出来。要知道,那可是工业母机啊要想实现工业化,工业母机是必备的。只是,在宋朝这个毫无基础的时代,张正书觉得实在是太难了。工业化需要的不仅仅是设备,还有熟练的工人、各种人才,甚至还要有顶尖的科学家。如今的宋朝呢,别说什么了,工匠也只是营造匠、木匠、铁匠、雕匠、石匠之类的工匠罢了,专业化的人才那是一个都没。至于顶尖的科学家,或许会有,但张正书估计也不会多。而且研究的方向,估计也不是工业方面的。要想在这么一个白纸一样的时代建立工业化,那基本是妄想。说不定,工业化雏形都未必能诞生。“不过,事情还是要做的”张正书已经开始盘算,是不是要弄一个技术学校了。区别于其他私塾、学院,张正书弄的这个技校,就不打算把肥水流向外人田。反正他就要弄纺织工厂了,纺织业是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不少熟练的工人。要是成立一个技校,专门教导怎么操作纺织机,好像也挺可行的。等以后再开其他工厂的时候,也可以开多几门课程。就算其他东西不教,也能让那些佃客的儿子女儿过来学习,怎么种田。张正书敢保证,在宋朝,甚至在全世界的范围内,没有一个人的种田技术比他更高超。毕竟是拥有“种田术”的男人啊,在这方面怎么可能输给其他人呢更何况,系统对于经验值的判定是只要和他相关的种植就行了,那开学校授课,似乎也是一个捷径“哎呀,我怎么没想到这个”一拍大腿,张正书有点懊悔了,不过现在的他有些分身乏术,大棚蔬菜要弄,纺织工厂要搞,京华报也要他审稿,甚至水车这类的灌溉农具也离不开他。“小官人,怎么了”来财轻轻地摸了一会那“神奇”的纺织机之后,还撩拨了一下转轮,小心肝也吓得扑通扑通地乱跳。此刻听得张正书拍大腿的声音,他还以为自己这么做惹恼了张小官人了。要知道,这可是张小官人的心血啊说完这句话之后,来财像个鹌鹑一样,低着头不敢做声了。“不关你事”张正书想了想,突然又问道:“是了,张家庄里还有多少孩童”“啊,小官人我我不知晓啊”来财有点傻愣愣地答道,他没想到张正书突然问出这句话来。“那这样,明日你去庄里,看看哪家还有七八岁的孩童,甚至还未出阁的小娘子都成,说我张家愿提供一日三餐,让他们过来学种田。学得好的,我还有钱奖赏。”张正书觉得这种田术的升级实在太慢了,慢到他有点忍受不了的地步。为了加快升级速度,花点钱算什么再说了,后世打网游还不是这样,如果想强,想要升级快,那就充钱啊“啊”来财又一次被张正书的天马行空给惊吓到了,“小官人,谁来教他们种田”他觉得很不可思议,张家庄里,除了张家以外,哪一家哪一户不懂种田,还需要张正书来教“这你就莫要管了,去做就成。”张正书说道,“是了,这个种田班不会太快开始,你这次去只是打一声招呼而已,懂吗”来财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张正书也不知道他傻愣愣的,听没听明白。“我还欠些教材,等我弄完后,种田班就开课了。”张正书盘算道,要把天工开物、氾胜之书、齐民要术、陈敷农书、王祯农书、农政全书这几本书里最精华的东西找出来,配图印刷,确实需要一定时日。张正书也后悔,为什么之前自己没想到这个法子,以至于升级慢了这么多。不过也还好,此刻醒悟了过来也为时不晚。“小官人,那你该去吃饭了罢,官人怕是等到不耐烦了”来财有点畏畏缩缩地说道,看得张正书有些好笑。“那去吃饭吧对了,你去跟通叔说,李家村那边的工厂一建好,就要第一时间把这写纺织机运过去。”张正书嘱咐完这些琐事后,才哼着小曲前往偏厅。不得不说,这张家实在占地太广。也幸亏是在汴梁城郊外,若是在汴梁城里,怕是皇帝都容不下有这样的豪奢所在。走了约摸半刻钟,张正书才总算来到偏厅。这时候,张根富好似满腹心事,背着手在烛光摇曳下踱着步子。“我来了”张正书淡淡地说道,然后很自觉地坐下了。这时候,一旁伺候的养娘,连忙端上一碗饭来。旁边还有一碗羹汤。张正书注意到,桌子上的吃食,也全部是符合他口味的。不会再有什么鱼脍、肉脍了,甚至还有一小块羊肉。只是这羊肉,膻得张正书直皱眉头,暗道浪费食材。要知道,宋人以羊肉为贵,以猪肉为鄙,羊肉很贵,一般人根本吃不起。为什么呢因为这时候的羊,可算是战略物资来的。羊皮可制营帐、军服,可以抵御北地严冬。如果宋人能御寒,那么辽国和西夏、吐番,就失去天时的优势了。这时候的羊肉,贵到什么地步呢起码要九百钱一斤这就好比后世,差不多两千多块钱一斤羊肉了,普通人能吃得起么然而,这张家的厨娘不会弄羊肉都是穷苦人出身,哪里会弄这些高档食材啊,于是难免有膻味了。张正书也很想尝一尝这羊肉,只可惜这羊肉实在太膻了,他无法忍受。“你去寻个小火炉过来,再寻些胡椒、花椒、八角、茴香、桂皮、丁香、小葱、姜块过来。”张正书吩咐那个养娘道,张根富不明白张正书要弄些什么,疑惑地问道:“吾儿这是要做甚么”第一百一十三章:烤羊肉“烤羊肉”这时候的张正书,正拿着小刀把偌大块的羊肉给切成不厚不薄的肉片。不得不说,虽然张家厨娘不会弄这羊肉,但因为这羊肉是上好的羊肉,便是蒸煮到这个地步,也还只是微微软化而已,油脂溢出,却还没完全散掉。准确来说,这就相当于九成熟的羊排而已。只是那股膻味,张正书在切的时候,已经闻得几欲做呕了。张正书都想不明白,这么膻的东西,张根富是怎么吞咽下去的“吾儿是不喜欢这膻味”张根富似乎有点明白了,但他是无所谓的,甚至还有点喜欢这膻味。在这时候的宋人看来,吃羊肉不惹得一身膻,那都不算吃过羊肉。要不然怎么炫富呢,就靠的是这一股膻味啊所以,张正书其实是错怪了那厨娘了,不是她不想祛膻,而是张根富喜欢这样吃宋人早就发现了,若是用胡桃和羊肉合煮,就能除羊膻;要是用杏酪和羊肉同烹,能让羊肉的口感更佳。若是厨艺更佳的,还会调酱料腌制羊肉,这样做出来的羊肉,肉质丰盈,不腻不膻。因为配以调制的独特秘方蘸汁,入口即化,香气四溢。因为这种羊肉的肉质鲜嫩,在汴梁城中七十二家正店,三千脚店里都是上等菜,寻常人根本吃不起因为一斤就要几贯钱了要知道,这时候的一个县尉,每个月的俸禄不过是七千七百文钱,县官是九千文钱。要是小县,俸钱更少,不过四五千钱罢了。而边境的县官,甚至只有三四千钱而已。连当官的都买不起几斤羊肉,更别说平头百姓了。也就是张家这等大富豪,还有高官,皇帝能这样奢侈而已,吃羊肉都是几斤几斤来的。“恶心之至”张正书毫不留情地说道。这时候,几个养娘把生着炭火的小火炉捧了过来,然后又把张正书要的佐料带了过来。张正书也不客气,他在前一世可不是什么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皇帝,烧烤这种事情,他可算是很有天赋的。先是把胡椒、花椒、八角、茴香、桂皮、丁香、小葱、姜块等等碾碎、剁碎了,加入了酱油中,然后把切好的羊肉浸入佐料里,再用小刀穿起,放到炭火上炙烤。张根富只道张正书是觉得好玩才这般做的,想要尝尝新鲜的做法。富家子弟里不乏吃货,而张根富也是其中一个。要不然,他也不会吃得如此肥头大耳了。年轻时的张根富,也吃了很多稀奇古怪的东西。最好吃的,莫过于樊楼厨匠做的河豚了。真个是一尝难忘,可惜后来听闻吃死了人,张根富才不敢再尝了。“这味怎个如此香”张根富也傻眼了,闻到了烧烤的香味后,他连夹菜都忘了。筷箸停在半空,鼻子却掀动,贪婪地闻着空气里的香味,差点没流下口水。张正书却摇了摇头,这时候的宋朝没有辣椒,是最为遗憾的事。要是有辣椒的话,估计会更好吃。甚至连孜然,张正书都无法找到。没有孜然的烤羊肉,始终欠缺了一些东西似的。好在,即便是这样,也足以征服这时候的宋人了。看张根富的样子就知道了,盯着这烤羊肉,眼珠子都定住了一样。在一旁伺候的养娘,张正书分明看到她们吞咽口水的声音了。“为父也吃过这炙肉,为何从不觉有如此香味”张根富终于回过神来,问张正书说道。张正书也知道,在汴梁城中有很多烧烤,比如“烧臆子”、“炙鸭”、“炙子骨头”、“炙金肠”等等。烧臆子,也就是烤出来的胸叉肉;炙鸭就不用说了,就是后世的烤鸭;“炙子骨头”是从宫廷传出来的烧烤菜肴,极负盛名,也是烤羊肉,只是用的是羊肋肉而已;炙金肠是把羊肠烤至金黄如此烧烤,种类繁多,多是路边摊,正店酒楼里也有,脚店也会提供。可以说,汴梁城里的烧烤几乎是随处可见的。只是张正书不明白,为什么孜然居然没有出现在宋朝或许是出现了的,只是张正书不知道它这时候叫什么名字而已。“酱料问题”张正书淡淡地说道,很快,一块烤羊肉已经烤至金黄毕竟本来就已经九成熟的了。为了展现“孝道”,张正书把这块羊肉让给了张根富。张根富看得两眼放光,也顾不得烫嘴,三口两口就把这块羊肉消灭掉了。完事后还感慨:“今日方始知羊肉香味”张正书倒是觉得很正常,虽然汴梁里的饮食已经很接近后世了,但始终比起后世来说,还是差了那么点的。食物一道,越是历经了时间,就会沉淀出越多的美味。张正书利索地翻烤着手上的这块羊肉,嗅着升腾而起的香气,他也觉得肚子有些饿了。好不容易烤好之后,张正书毫不客气地把这块羊肉放到自己的碗中,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