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巅峰小说网>都市现代>大宋好官人> 大宋好官人 分节阅读 21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大宋好官人 分节阅读 21(1 / 1)

d别个木匠来打造。“小官人,这是甚么”这些营造匠,不仅是木匠,还懂得造建筑,可是这水车、翻车、筒车他们看得懂,磨坊和那一堆部件,他们就看不懂了。“这是水车、翻车、筒车,你们应该都知道的。这个呢,是三用磨坊。”张正书解释道,“这个是石磨,现在碾磨谷物,尚需畜力。但这个磨坊,是临水而建的,看到这里没有,这是水力转化动力的装置,水流到这,带动板跷,板跷左右来回传动,带动齿轮,齿轮转动,就能带动石磨了。外面那个,是风车。水流平缓不足以带动石磨的时候,也能把这个齿轮转动到风力碾磨的位置,风力带动风车,风车带动齿轮,碾磨谷物就简单了。无风无水的时候,还能把齿轮放下,利用畜力,比如牛、驴皆可,带动石磨”这些营造匠听得一愣一愣的,张正书还以为他们没听懂:“怎么,我说得不够清楚吗”“不不不,小官人,这个磨坊,也是你想出来的”营造匠虽然专注营造,建筑房屋,但他们也不是不懂农事的。起码,对于碾磨谷物还是知道的。毕竟这白面是有钱人家才吃的,平头百姓吃的麦饭里多少还是有麦麸的。为什么会有麦麸呢就是因为平头百姓买的,只是下等的麦面。上等的麦面,都给达官贵人买走了。这是因为,很多麦子,都只是经过很粗糙的碾磨后,就拿出来卖了。但如果有这个三用磨坊的话,岂不是家家户户都能吃上白面“额,算是吧”张正书有点尴尬,风力磨坊和水力磨坊,都不是他首创的,但是把两者结合起来,却是张正书的点子。水力磨坊,早在汉朝时已经有人发明了,就算是宋朝时,汴梁城中也有水力磨坊,但是效率不算高。三用磨坊建起来后,估计会风靡一时。这些个营造匠听说是张正书首创的,当即好像膜拜神人一样:“小官人真大能也,受我等一拜”张正书连忙拉起他们:“当不得,当不得,尚有一月余,便是麦子收割时。不知诸位,能否将这三用磨坊赶制完工”“小官人但有所命,焉敢不从”这些营造匠再仔细询问了用料后,就开始忙活了。至于水力纺织机的部件,张正书觉得不急。毕竟,棉花都还没影子看着这些营造匠动工之后,张正书便走进茅草大棚之中,看看他种的菜长得怎么样了。然而,最让他惊喜的一幕出现了,因为“种田术”的特殊效果:茁壮1和产量1,地里的蔬菜,居然齐齐发了芽,长得有一寸高了“哇,这么神奇”张正书都被吓到了,他虽然没种过菜,但也知道寻常的蔬菜,哪里有种得那么快的“长得那么高了,是时候起出来再种下去了”原来,这播种的时候,密密麻麻的菜种挤在一堆,这样肯定是长不好的。张正书见这菜长得这么快,连忙拿来小锄头,小心翼翼地起出这菜苗,然后规整了间隔再种下。这菜种,是宋人叫的“菘菜”,也有人开始叫白菜了。白菜,是中国原生的蔬菜,由南方传到北方的。因为气候适合,白菜很快变成了类似后世一样的品种。花了半个时辰,张正书才总算把菜苗全都种了下去。看似不多的菜种,却长出了一地的菜苗。平整出来的菜地,居然种得密密麻麻的。“按照这样下去,估计不用一个月,就能收获了,真是快啊”张正书再次浇了水之后,才发现他的经验值又蹭蹭蹭地往上涨了好多。原先是经验值是230点,现在已经涨到了312点了。“看来,升级也不算很难嘛”张正书心情大好,提着水桶出了茅棚,再紧紧地关上了门。连续提了好几桶水的张正书,却一点都不觉得累,这大概就是人逢喜事精神爽吧第四十四章:成就感“小官人,甚么事笑得这般开心啊”来财见张正书笑得合不拢嘴,忍不住问了一句。“小孩子,不该问的别问”张正书随口说道,“对了,你去找找通叔,就说我还要找几个木匠过来。大概要二十多人才行,不然千亩田地,建造茅草大棚也是够呛的。还有,木料和茅草不够,要继续购买才是。嗯,不要再运回这里了,直接运到李家村那边,先建一间屋子堆放起来。”虽然张正书一高兴,话语里就带上了前一世的语气,但来财也听明白了。听是听明白了,但他还是有点不明白,一边走一边嘀咕道:“小官人耗费这般大,就为了冬日种菜,这划得来吗”好在张正书没听到,听到了之后,张正书肯定会对他说,绝对划得来。如果能升级,增加自身的基本属性,那就是值得的。别说花这么点钱了,就算再多钱,张正书也觉得值。再说了,“大桶张家”那么多钱,大部分还是不义之财,张正书帮忙消化一点,帮助该帮助的人,那也是算帮张家积阴德了。管家张通听了张正书的打算,幽幽长叹一声:“知道了”既然张根富都决意让张正书去胡闹了,他作为一个管家,能说什么只能尽力去配合了,好在木匠比营造匠容易找,汴梁城中的木匠不下千人,随便找找都能找出几十个来,这倒是不怕。只是这木料,一时间难以找齐。毕竟这不是几根木料的事情,而是几百根木料了,花费还是很大的。再加上要建一间屋子,这花费也小不到哪里去。幸好,管家张通得知,这茅草大棚是可以反复利用的,如果顺利的话,两三年时间就能勉强回本了。“小官人做事,还是太不考虑前因后果了”管家张通也是无奈啊,拍一下脑袋就是一个主意,这钱花得像流水一样,让他胆战心惊的。自张通做了这管家以来,还从未见过张家在农事方面投入这么大,最多就是买一些牲畜,交由佃客去圈养而已。水利设施,还是官府修建的,不用百姓出一分钱。“这样做,真的能赚钱吗”管家张通,很无奈地坐上了马车,往汴梁城去了。张家的小院内,已经成了一个临时的木具制作场所。刨出来的木花,那些家仆过来拾了好几箩筐。几个营造匠紧赶慢赶,也是无法在短时间内完成张正书设计的图纸。没办法,水车也好,翻车、筒车也罢,甚至三用磨坊,都是精细的木匠活。营造匠虽然也懂木匠活,但始终在这方面不够精细,做起来也很吃力。不过,张正书也看不出其中的差别。他看着水车、翻车和筒车,被一点点造了出来,还是很有成就感的。这水车、翻车和筒车,在张正书设想中,就是用来灌溉棉花的。至于灌溉蔬菜,甚至灌溉小麦和水稻,那也只是顺带的事。只要这个灌溉系统完成了,顺着官府修筑的灌渠,滋养千亩田地根本不是问题。甚至还有余力把李家村的其余田地都灌溉一遍,也算是帮张家积点阴德吧当然了,也免得李家村的人眼红,毕竟张正书是知道的,这大棚蔬菜一旦种植成功,那绝对能引起汴梁城的轰动。百文钱一斤的蔬菜,汴梁城的百姓都能接受,还被抢购一空,那八十文一斤的蔬菜,甚至五十文一斤的蔬菜,又会怎么样呢当然,如果有可能的话,张正书是不会降价的,因为他可以接受亏损,但其他菜农接受不了亏损啊这汴梁城的菜农,冬日种菜本就成本极高,如果降价至五十文,说不定他们就要亏很多了。本着利人利己的想法,张正书决定黑心一点,如果销售得好,那就坚决不降价烈日当空,夏末的汴梁城,还是热浪逼人。汴梁城中,一辆马车缓缓进城了。管家张通掀开了车窗上的帘子,看了看繁华的汴梁城周遭景致,然后又放下了帘子。“去桥市街巷口,寻些木竹匠人、杂货匠人”管家张通对车夫如是说道,那车夫应了一声,扬鞭喝了一声,车马便轱辘轱辘往前走去了。这时候的汴梁城,工匠确实很多。不仅有木竹匠人,还有砖瓦泥匠等营造匠,铁匠、车马船匠应有尽有,各凭本事吃饭。只是那城防松懈,国门洞开,但宋人也视若无睹。这时候又没有什么城管,偌大的街巷,已经被商贩占领了一半去,马车通行都有点困难。酒楼瓦舍遍地,甚至专门观测火警的望火楼下的兵营,都改成了“脚店”,也就是饭馆。望火楼上,也是没有一个“潜火兵”驻守。这“潜火兵”是宋朝的灭火队,都开始玩忽职守了。更别说那守城的士兵,外扩的土墙上,连个防御工事都见不到,更别说什么射箭的城垛了,甚至连虚设的城防都没有。懒散的兵卒把长枪倚放在墙上,全都坐在了地上,聊着闲话。管家张通摇了摇头,好在只是汴梁,若是雁门关都是这样,北宋就真的危急了。马车经过闹市后,缓缓地往桥市街巷而去。这时候,一栋酒楼之上,一个鬼机灵般的脑袋探了出来。这酒楼的门口,悬挂着用竹叶编成的灯罩罩着的红栀子灯,一看就知道是“红灯区”,也就是俗称的“青楼”了。“姊姊,我看到张家的马车了”一个还算稚嫩的声音,自香闺处传来。“甚么张家”一个略带高冷的声音,慵懒地反问道。“大桶张家啊,你之前还念念不忘的张小官人的张家”“呸,小丫头口无遮拦,甚么叫我念念不忘,真是讨打”“啊,姊姊,莫要打,莫要挠,若桃知错了,不是你念念不忘,而是你根本不想忘”“看我不好好教训教训你,叫你再胡说”一时间,春闺处春光乍泄,春色无边第四十五章:肥料一阵打闹过后,香闺里的两个女子,都罗衫半解,鬓角微乱。整理了一番仪容后,这年纪稍长的女子恢复了高冷的模样,说道:“若桃,你还是出去罢,我都静不下心来弹琴了。”每天弹琴,已经是李行首的习惯了。她能在这红尘俗世里保持脱俗的姿态,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弹琴时能给她带来安宁。她这个行首,除了一半是美貌以外,另一半也是由于她才技出众,不仅琴弹得好,歌也唱得妙。特别是一首柳词,更是唱出了其中三味。只见琴音响起处,柳词也渐起:“梦觉小庭院,冷风淅淅,疏雨潇潇。绮窗外,秋声败叶狂飘。心摇。奈寒漏永,孤帏悄,泪烛空烧。无端处,是绣衾鸳枕,闲过清宵。萧条。牵情系恨,争向年少偏饶。觉新来、憔悴旧日风标。魂消。念欢娱事,烟波阻、后约方遥。还经岁,问怎生禁得,如许无聊。”幽幽琴声,渺渺歌声传扬开来,虽是在闹世中,一下就被掩盖了过去。但是,李行首认真抚琴的模样,那带着幽怨的歌声,却把若桃给感染了。“姊姊她,真的是无聊吗不像吧,倒是觉得她真的有在想那张小官人呸,那个登徒子”若桃想起那日张正书的“无礼”,掀起衣摆露出的不雅之态,不知为何俏脸一阵通红。其实李行首,哪里是在想张正书啊,什么样的男子她没见过张正书这个富家子,只不过轻轻在她沉寂的心中,留下了一个极浅极浅的印记罢了。甚至今日若桃不提起,她还真的忘了张正书了。“难道世间真的没有伟男子了么”李行首抚琴的琴音,突然变得炽烈了起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唉,像周郎一般羽扇纶巾的人物,今宋真无一人”一曲终了,却唯有伊人叹息,时无英雄。汴梁城外张家宅邸内,小院中。张正书正瞧着那些营造匠雕凿木头看得入迷,殊不觉鼻子一痒,竟猝不及防之下,打了个喷嚏。声响之大,惊动了来财,连忙冲进屋内,拿了件厚厚的衣裳出来,欲要给张正书披上。张正书皱眉道:“这是作甚”“小官人,你大病初愈,还是莫要着凉了好”来财认真地说道。张正书一阵无语,说道:“今个烈阳当空,热浪袭人,如何能着凉我”可话音未落,张正书又打了一个喷嚏,来财“扑哧”一下笑出声来。“小官人,莫要多说了,还是披上罢”张正书就不信了,揉了揉酸痒的鼻子,振振有词地说道:“这不知哪家小娘子在想我哩,你懂甚么”“小官人,你如何得知有小娘子想你遮莫是你又偷跑出去,勾搭人家了”来财认识的张正书,以前不就是爱干这事只可惜,张家小官人声名不好,那些小娘子被他一调戏,性烈的差点要报官,就算是性子好的,也调头就走。于是,汴梁城坊间有言,“防火防盗防张家郎”。“呸,我是这种人”张正书不屑地说道,“人家小娘子爱慕我年少多金,难不成你羡慕嫉妒恨了”“小的”来财到底是农家子出身,被张正书这么一调侃,就不知道答甚么话了。倒是一旁做工的营造匠听了,个个忍着笑,差点没把脸皮都涨得紫了。“张家小官人,倒是个妙人如此自吹自擂,堪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