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佑年,司马相公拜相,各级常平仓由提点行狱、州、县官所掌,不再专管专用,遂废。”虽然管家张通语焉不详,但张正书很快就听出来来了。大抵上,熙宁变法时还是好的。为什么呢看张通的语气就知道了,很是痛恨熙宁变法,也就是王安石变法。为什么呢因为王安石变法同时得罪了地主阶级,得罪了商贾,还得罪了士大夫,不失败才是怪事。但是,也不是没有可圈可点之处。但凡敌人支持的就反对,这是阶级性质所决定的。张家既是商贾之家,也是大地主,肯定是痛恨熙宁变法的。既然张通说变法之后的常平仓不好,那肯定是因为常平仓断了张家的某条财路,才会这样。虽然张正书没有确凿的证据,但根据那个倒霉蛋的记忆,张家在收佃租的时候就可见一斑了:丰收年的时候,谷价低,所以要交多很多佃租;但是呢,到了发洪水,或者干旱的年头时,张家却不怎么卖粮,等到粮价升上去了才开卖,这样来谋取暴利。熙宁变法之前,和熙宁变法失败后,张通却不说什么了,证明原先的常平仓法,有漏洞,有地主、商贾可以钻的漏洞。不然,王安石变法怎么那么多人反对这断人财路,如同杀人父母啊中国历来以农为本,粮食可是大事。俗语说,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可如今的北宋,已经失去了对粮食价格的掌控,几乎完全掌控在商贾和地主的手中,这说明了什么北宋的统治根基已经动摇了。为什么无法重启常平仓了呢张正书脑子里第一时间想到了“三冗”冗兵,冗费,冗官。换句话说,北宋朝廷里没钱了张正书叹息了一声,这也是没办法的事。北宋看似繁华的表面,内里已经暗潮汹涌。怪不得当今官家启用元丰新法,重用章惇、曾布等新党,奋力励精图治却收效甚微,还把自己的身子搞垮了。主要是,宋朝到了这个时候,“三冗”问题已经很突出了。第二十四章:棉花与蔬菜其实朝廷不是没钱了,而是官家耗费太多了。官家赵煦亲政后这五年来,发动了两次战役:分别是重启河湟之役,收取青唐地区;还发动了平夏城之战。西夏呢,是被打服了。吐番人,也被打得节节败退但是宋朝呢,得到什么利益没抱歉,一分钱的实利都没得到,甚至还大亏特亏。这两次战役耗费了北宋朝廷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而当地吐蕃的反抗非常激烈,北宋朝廷不得不投入更多的兵力来维护统治。可以说,这两次战役,给北宋的影响太大了。耗费巨大,损失了精锐战兵,却捞不到什么实质性的好处。不得不说,北宋朝廷里的人,就没有一个战略家,根本没有战略眼光,打仗只是为了面子而打,而不是为了实质性收益而打。这也可以理解,官家赵煦登基时才九岁,一直被高太后压着,垂帘听政,一点实权都没。到了叛逆期的赵煦,肯定想变着法证明自己能行。结果呢,好大喜功,用来形容再贴切不过了。两次战役,不仅耗费了钱银,还抬高了粮价。北宋西北多年的储粮,被消耗一空,粮价陡然高了起来。再加上北宋朝廷没钱了,常平仓也维持不下去。最后的结果是什么呢,大地主和大商贾,开始把控了粮价。最主观的感受就是熙宁年时,粮价一斗才七十文钱;可现在呢,已经升至一百二三十文一斗米了,差不多贵了一倍。没有常平仓抑制粮价,商贾和大地主当道,哪里会顾及贫民的死活于是,土地兼并愈加剧烈,自耕农大量破产,社会开始动荡。一发生什么天灾人祸,朝廷开始救济的时候,不得不再使用“老招数”,把流民青壮收入禁军、厢军之中,冗兵再次升级。循环往复,宋朝似乎进入了一个死循环之中。张正书结合历史上的实情,通过那倒霉蛋的记忆分析,得出的结果便是:天下困顿了虽然不至于到易子而食,饿殍千里的惨状,但社会已经不稳定了。加上人口剧增,北宋朝廷还能维持统治,维持繁华,不过是假象。要不然,为何靖康之耻时,北宋这么快就灭亡了历史有其偶然的因素,也肯定有其必然的因素。“所以,种田术,应该这样使用吗”张正书似乎得到了明悟,不错,就应该推广种田技术,提高粮食产量。粮食一多,粮价自然下降,毕竟物以稀为贵嘛“至于破产的农民,种棉花,弄纺织厂,岂不是解决了社会矛盾”这会张正书觉得自己抽中这个“种田术”,还是有很大用处的嘛“只是我那个便宜老爹,会让我种棉花吗”张正书想了想,觉得这是不可能的事。看看中国农作物的传播就知道了,没有确切价值的农作物,一开始是不受待见的。现在的棉花已经传入中国了,可惜只在岭南、闽南一带种植而已。“纺织工厂,那可是资本主义真正的萌芽啊”张正书心中的算盘打得噼里啪啦响,“再说了,我那便宜老爹给了我千亩田地,好好规划一下,种植棉花,再弄个纺织工厂是没问题的。种田术里,有水力纺织机的资料,应该做出来”一开始,张正书也不明白,为什么“种田术”里面有纺织的资料。现在他明白了,原来这种田和纺织也是有关系的啊“我们走”张正书突然站起身来,拉着来财就跳上了马车。张通和来财怎么都想不到,张正书的脑子里,一会儿就想了那么多事情,还决定了种什么庄稼。如果他们知道的话,肯定会惊掉下巴的。“通叔,离那十顷田地还有多远”张正书已经有点迫不及待了,这个时候,从岭南、闽南那边弄回棉花种子,少说也得一个月。弄来棉花种子之后,张正书还得筛选种子,选优种植,然后再继续育种,培养出更好的棉花来。只是,这个时节种不了棉花了,棉花需要很多的日照。不管是春棉还是夏棉,都已经过了季节,不能播种了。要想种棉花,还得等来年才行。从“种田术”这个技能里张正书得知,这时候的棉花,是亚洲棉,也就是短绒棉,产量不算高,起码比起长绒棉来说产量要小。但是,棉花在这个年代,可是神器啊起码,拥有了棉花之后,可以制成棉衣、棉被,那么更北方的地区,汉人都能适应了。退一万步讲,就算北宋不能再拓边北地,就是在秋冬时节,防御契丹打草谷,还是有点作用的。管家张通自然不知道张正书的打算,随口应道:“前方不远即到”张正书突然又想起一个事情来:“等等,通叔,为何不见周边有种菜之农”“如何没有,小官人可记得在汴梁城外三五里处,尽是菜田”管家张通笑嘻嘻地说道,“小官人遮莫不是要种菜”张正书反问道:“莫不是种菜不成”“也非是不成,只是这种菜有些赶不及了。如今已是六月底,待得七、八、九月秋收过后,寒冬将至。京师地寒,冬月无以种植蔬菜。上至宫闱,下及民间,皆一时窖藏时蔬,以充一冬食用。”管家张通笑道,以为张正书不懂天时,还妄想种菜。张正书又怎么会不知道冬天无法种菜的事情只是,现在没办法种,后世有办法啊大棚蔬菜,可以无视季节种菜。虽然这个年代没办法弄到塑料薄膜,但是还是有办法的做到的,比如烧制玻璃,建起大棚。但是,这个办法也还是太遥远了点。但是,拥有“种田术”的张正书,一下就想到了替代的办法:拿茅草来代替玻璃,还是可行的。之所以可行,是因为汴梁城冬天的农户,基本都是没事干的。这时候雇人在有阳光的冬日掀开茅草,让蔬菜吸收阳光是可行的。没有光照的时候,再覆盖茅草在大棚之上。保持温度呢,就用石炭,也就煤了。反正物以稀为贵,如果真的种出了“反季节”蔬菜,张正书还怕亏本吗第二十五章:群情激愤只是这话现在还不方便跟管家张通说,张正书不知道宋朝人能不能接受这么新鲜的事物。“通叔说得在理”张正书随意恭维了一句,看似客气,其实就是随口一说罢了。但管家张通也不在意,这已经算是张小官人最客气的语气了相对于以前来说。“小官人怕是不知道,京兆府处,冬日也是能种蔬菜的,人称宝园。”管家张通神秘兮兮地说道,“我也是道听途说罢了,但汉时,确实有一处太官园可冬日种菜。有诗曰:内园分得温汤水,二月中旬已进瓜,大抵是利用地热,催生菜蔬罢了。”听了这话,张正书有点震惊,难道古人这么厉害了但是,张正书打开系统,查看了一下“种田术”之后,就立即明白了。原来,古人还是很聪明的,早在秦朝时,中国人就发现了这个规律。据诏定古文尚书序里记载,秦始皇遣人冬天秘密种瓜在骊山中的温暖处,等结瓜了之后,就让一些腐儒来说道说道。这些腐儒一看,哇,冬天结瓜啊,多稀罕的事,一定是祥瑞结果呢,知道这事始末的秦始皇一看就知道了,这些腐儒除了叽呱乱叫,跪舔奉迎之外,基本没什么卵用。于是呢,大手一挥,坑杀了。至于管家张通说的“太官园”冬日种菜一事,汉书里就明确记载了,当时皇家蔬菜特供基地“太官园”种植反季节蔬菜,太官园种冬天生长的葱、韭、菜、茹,用屋子覆盖,昼夜生火保温,等温气笼罩后蔬菜就能生长了。温室是通过火道来增加温度的,不会产生明火,也有挖掘窖坑利用地温来催芽育苗的。为皇家生产、供应反季节蔬菜,在东、西两汉时期都没停止过。古人早就懂得利用天然热源来冬日生产果蔬,唐朝为皇家种植反季节果蔬的“内园”,就是通过引进温泉热水,人工制造出一个适合蔬菜生长的温度。“汴梁城中,是否有黄卷”这“黄卷”就是黄豆芽,这时候,豆芽已经是汴梁城百姓餐桌上的常菜了。张正书已经不抱什么希望了,这反季节蔬菜的市场太大了,别说宋朝了,就连唐朝都有人抢着做。“黄卷是有,不止黄卷,街市尽卖撒佛花、韭黄、生菜、兰芽、勃荷、胡桃、泽州饧虽不如春夏秋之果蔬,但也能稍解口舌之欲了。”管家张通笑道。张正书皱眉问道:“价钱几何”“一斤百钱以上,生菜最贵,一斤三百文;黄卷便宜,一斤约摸十文”张通想了想,然后说道。张正书明白了,虽然宋朝已经有了反季节蔬菜,但由于技术不过关,生产的成本太高,菜价高居不下。看看价钱就知道了,一斤菜要一百文钱以上,这根本不是普通人消费得起的。除了黄豆芽以外,普通百姓只能提前买好菜来窖藏,吃一冬了。“这么看来,还是有赚头的嘛,虽然不是独家生意了,但终归还是能在冬天找个生财之道。”张正书知道,如果用钱去填“种田术”,要是钱少还好说,但不赚钱的事,终归是不会长久的。再说了,现在冬小麦还没任何苗头,若是白白错过了一个冬季,那经验值损失就大发了。一想到二十九年之后的靖康耻,张正书突然觉得,北宋这个朝代还不错,是不是应该帮它一把,让它越过这个历史的大坑,继续往前走呢很多人认为北宋黑暗,但其实,哪一个朝代没有黑暗有光就有黑暗,这是必然存在的。也许是这个身体对北宋的依恋吧,张正书觉得自己的肩上似乎有了那么点责任。“既然已经穿越了,回不去了,那就在北宋弄出点事情来吧”就在这时候,管家张通突然说道:“小官人,我们到了”“嗯”这时候,张正书掀开马车车窗上的帘子,往外看去。好一幅田园风光这块田地,足有千亩之多,小麦和水稻都有种植。佃户在期间,忙忙碌碌,还有几头耕牛,在田垄间悠闲地吃着草。阡陌交通,往来繁忙。已经显黄的麦穗和稻穗,有点金灿灿的感觉了。可以想象得到,若是全部成熟之后,这片田地会是怎么样的一种景象。那绝对是金黄色的海浪,随风起伏“多久没看到这样的田园风光了”张正书有点感慨,前一世,他在大都市里,庸庸碌碌过了一生,基本算是毫无建树。便是这田园风光,也难以见到一次。如今见到熟悉的稻田,他居然有种亲切感。就在这时候,系统那个合成的声音再次响了起来:“完成隐藏任务,拥有自己的田地,经验值100。”“嗯这都能加经验值”张正书有点意外,要是他拥有五千顷田地,岂不是能把“种田术”升级满了这个念头刚刚升起,系统的合成声音继续传来:“隐藏任务是拥有自己的田地,不管田地多大,经验值都是固定的。”“额,好吧,看来我还是天真了些”张正书无奈地摇了摇头,这时候,一些佃客似乎看到了他们,连忙上前,恭敬地施礼问候:“见过张管家”“这是张小官人”管家张通代为介绍道,“官人已经把这里的千亩田地,全然划给小官人打理了,以后你们要听从小官人的吩咐。佃租减一成二,你们须得用心听命,可知”这些佃客不喜反忧,有些城府浅的佃客,直接闹哄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