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巅峰小说网>都市现代>六零之穿成极品他妈> 第92章 第 92 章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92章 第 92 章(2 / 2)

一人一个都分不了。

钱淑兰知道这是队里的仓库已经捉襟见肘了。虽然有些无奈,可到底还是没闹。

闹又有什么用呢?像他们这些老实巴结的农民,能忍着就得忍。不忍的下场就是被批|斗。

虽然他们养了猪,可那头猪是交任务的,并没有他们的份儿。

回到家,钱淑兰把红薯洗干净,切成块。钱淑兰整理了下王守智带来的粮食,这些全是他让王守智从县城买回来的粮食。

今年“大丰收”,县城的供应粮也不像以往那样紧张了。王守智买了不少。而且多数都是细粮。

钱淑兰让小梅烧火,她亲自给大家做了顿丰盛的年夜饭。

她烧了半锅藤椒鱼,里面配了许多菜,有豆腐,木耳,豆芽,粉丝,金针菇,土豆片等等。

还做了三个红烧的菜:红烧鱼,红烧兔肉炖干豆角和红烧茄子。

当然还有姜玉瑛一直心心念念的油炸知了猴和油炸大青虫。

素菜有四个分别是:腌萝卜条,酸辣土豆丝,凉拌胡萝卜丝,醋溜白菜。

“多亏了有小五帮我们在城里存粮食。要不然,咱们根本吃不到这么好的东西。”

大家全都一脸感激地看着王守智,把他脸都看红了,他忙摆手不敢邀功,“是娘让我买的。我哪有那个本领未卜先知。”

钱淑兰朝大家看道,“我也是听你大舅说的,他听广播里说的。”末了,她感慨道,“还是要会识字好啊。能听得懂上面的政策。提前做出应对措施。”

大家都点头表示认同。

钱淑兰便让大家吃饭。一个劲儿地给姜玉瑛夹菜。

也许是孝心值刷满的缘故,家里头和谐了许多。

吃完饭,小孩子子穿着圆滚滚的衣服满村子跑着玩。钱淑兰之前就给每个人都发了些棉花。

孩子们的棉衣都重新续了新棉花,但布料依旧是旧的,这样不会太打显。

大人都叮嘱小孩千万不要在外面显摆,要不然衣服会被别的小朋友抢走,被恐吓过后的小朋友顿时不敢张扬了。

钱淑兰便带着姜玉瑛溜达。不知不觉,钱淑兰就带着姜玉瑛到食堂这边来看。

现在食堂正热闹着呢。

农村人,哪怕是过年都不会闲着。因为根本没有东西准备,甚至连件新衣服都因为布料不够做不起来。所以这个年过得特别冷清。

许多人闲不下来,就跑到食堂这边来编筐子,好歹也能赚点工分。

之前钱淑兰卖的1000件藤筐被省城分别发到各个县去,卖得非常好。

前几天,钱淑兰不在家的时候,那边的经理亲自带人过来一趟,又下了1000件的订货单。

就在昨天,货已经运走了。

照理说不用再编了,可经理走的时候,特地留话了,说他们这藤筐已经往江南那边运了,年后可能会再加量。

所以,钱明华就让队员们继续编。但他也考虑今天是过年,没有硬性规定,就让大家自己看着办。

但这个年过得一点滋味也没有。只吃几个红薯哪里能吃饱。

有那家里人心思活络的就请人帮忙到外面买高价的东西,争取过个好年。

钱淑兰听到大家想高价买东西,心中一动。她空间里很多呐。

是不是也可以卖给大家?

于是,钱淑兰凑过去听,大家想买啥。

红纸?要贴春联的,这个没有。

白面?这个有。

肉?这个也有。但是不能拿出来。

鸡蛋?这个有。

王守仁和王守义在这边编筐子。姜玉瑛被王丹娜带着在这边看人家编筐。

钱淑兰便找那些需要买东西的妇女。说自己能弄到东西。

这事原身以前就干过,大家也都知道。

于是四下看看,小声问,“你那价格贵不?”

钱淑兰见有戏,也小声回道,“咱村里人,我还能坑你不成!也就比原价贵五成。”

妇女惊喜万分,声音不由得拔高,“真的只贵五成?”

钱淑兰朝她虚了一下,笑眯眯地点头,“真的。我儿子就在城里上班,那些地方摸去过好几次。”

她暗指的是黑市,妇女也是秒懂。立刻跟她预定东西。

钱淑兰专找那些嘴严的人问。并且还严厉禁止传出去。要不然她就是投机倒把了。

当然虽然她们答应了,可还是会间接地帮她介绍生意。比如有些人就想买些粮食回娘家让娘家也吃顿好的。

钱淑兰要的价格并不贵,比黑市还便宜了五成呢。

许多人都能接受。对钱淑兰越发有好感,觉得她这人实在,并不贪心。

虽然应该也会赚一点,但不会像那些黑心肝的贵了一倍还多。

只是一天时间,钱淑兰就卖了三千斤小麦。她把大家的名单和数目统计好之后就特地让王守仁拉着马车带她去县城。

之所以只带王守仁是因为他这人实在,你让他在原地等,他绝对不会中途走开,特别实在听话。其他人就不行了。虽然同样都是10分的孝心值,可人的性格不一样,行为也会不一样。

钱淑兰让王守仁在巷口等她,她拐到巷子里面的岔路口,往右边走,从空间里变出粮食。然后一点一点提过来。

放到马车上然后拉回乡下。因为过年也没有民兵把手路口。

他们很快就到了王家村生产大队。然后按照本子上记录的开始挨家挨户敲门送粮食。

这时候已经是晚上了。黑灯瞎火的。一直等她把粮食都送完了,也没有人出来。这年代也不像后世喜欢养狗,毕竟连人都吃不饱,所以很寂静。

她这一趟就卖了三千斤小麦。她没有卖面粉,主要是每次她都要找机会去磨面,也很费脑子。这些人家要的都不多,十斤八斤这样,也就是图个过年的吉利。

虽然她极利鼓吹大米,可真没有几家吃得起的。到最后也就是王守泉家,王立德家,钱维汉家以及会计家要了大米,不过要的并不多,也就是五斤。

第二天食堂几乎没有人再跑去编筐子了。全都精神百倍地开始准备过年。

就是那些没买到小麦的人家也会跟邻居们借或者买一点也过个好年。

所以,一整天王家村的磨房就没有停过。柴油没了就催大队干部去买。可现在供销社都已经放假了,哪里能买到,于是大家又去别的村借柴油,好不容易把面给磨了。

更有的人是用传统的磨盘开始推磨,累得气喘吁吁的,可依旧很开心。

于是大家纷纷跑过来用石磨推。钱明华家的石磨再次发挥了他的价值。一整天都响个不停。钱淑兰倒是没有去凑热闹。

等磨好面,蒸馒头的蒸馒头,包饺子的包饺子。这个年才过得有滋有味,十分有意义。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