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巅峰小说网>都市现代>逍遥小书生> 分节阅读 551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分节阅读 551(1 / 1)

这也是所有人最为期待的。种种迹象都表明,东宫之位,便要在这次的大朝会之上,尘埃落定了。最后一名官员退下去之后,那宦官回头看了看,得到示意,缓缓这才转过头,高声道:“将崔氏罪臣压上来”大殿之中,百官纷纷让开一条道路,看着宫中禁卫将几道人影押解上来,跪在殿中。他们对这几人无比的熟悉,因为就在几个月前,这些人还和他们一样,同处一个朝堂,或许还因为某件事情争辩过,而此时,曾经权势滔天的崔家几位重要人物,就这样跪在他们面前。那宦官清了清嗓子,念道:“崔氏一族,谋害皇子,其心可诛,祸乱朝堂,罪大恶极,为乱民间,罄竹难书,此等奸恶之辈,不杀之不足以平民愤,不杀之不足以慰世人”“崔清泽,崔清明,崔清铎等一十三人,罪大恶极,斩立决,以儆效尤;夺崔娴贵妃之位,此后永居掖庭,不得离宫;崔明,崔先,等二十六人,流一千五百里,崔正,崔坚”崔氏一族等同谋逆的案子,在数个月前,就已经轰动京都,虽然这些日子稍稍沉寂,但众人都能够预料到崔家最终的结局。只是没有想到,陛下会将此案的处理结果在大朝会上宣布。崔家几位主要人物难逃一死,其余之人也大都是流刑,此生难以再回京都,崔贵妃入了冷宫,这辈子是难以出来了,虽然并没有提到对蜀王的处置方法,但他的举动已经相当于叛逃,一旦出现,必将被朝廷围剿权倾一时的崔家落得如此结局,实在是令人扼腕正文 第九百七十章 大朝会下为盟主“路人甲鱼”加更然而,崔家取得了这样的结局,也完全是他们咎由自取,众人并不感到多么意外。因为他们所犯下的罪名实在是太大,谋害皇子,谋害皇嫡子,为了让蜀王上位,便残害了皇后娘娘诞下的两个皇子,直到长公主的出世,皇后娘娘无法再生育,没有人能够撼动蜀王皇长子的地位,他们才罢休用如此的残忍的手段保证蜀王上位,崔家和崔贵妃,打的一手好算盘啊他们怕是也没有想到,这皇位,最终居然落在了从未被他们正眼瞧过的齐王手里。那宦官宣布完之后,崔家众人便被人押了下去。而后,大殿之中,忽然传来了几声干咳。“崔氏罪大恶极,罄竹难书,最终得到如此恶果,并不惋惜。”秦相从人群中走出来,目光向下方扫视了一眼,说道:“诸位都知道,崔家丧心病狂,为了奠定蜀王皇长子的位置,便暗中残害了皇后娘娘两位皇子,不过,诸位怕是不知道,皇后娘娘当年所孕育的第三个孩子,也是一位皇子吧”此言一出,群臣哗然。“什么”“秦相此言当真”“这怎么可能,娘娘的第三个孩子,分明是长公主”“是啊,我还记得,当初娘娘当时和宁王妃同时临盆,宁王妃诞下李轩世子,娘娘,娘娘”这哗然持续了许久,就连纠察御史们都没有阻止,因为他们自己听完秦相的话,也陷入了深深的震惊和难以置信中。逐渐的,哗然的声音小了下去。终于有人发现了一些端倪。娘娘和宁王妃同时临盆,娘娘诞下长公主,宁王妃诞下李轩世子,秦相说娘娘诞下的其实是皇子沈相,六部尚书,以及朝中的其他几位大员,面色平静,似乎是早就知道了此事。最受陛下信任的李县侯和几位老将也是一副并不意外的样子。最重要的的是,秦相说这些话的时候陛下没有阻止。仔细想想,皇后娘娘接连夭折了两位皇子,若是陛下心中依然没有一丝疑虑这才有些说不过去吧再往深处想想,为何宁王妃在即将临盆的时候来京,为何娘娘也在那个时候搬出皇宫,和宁王妃搬到一起细思恐极,细思恐极啊殿中,百官脸上的疑惑逐渐消退,诸位皇子面露震惊,信王面色惨白,齐王身体颤抖,站也站不稳。秦相再次开口:“当年,娘娘接连夭折了两位皇子,陛下已经有所怀疑,但崔氏势大,不仅仅能够搅动朝堂,甚至于能够直接插手宫廷,为了保护嫡皇子,陛下才做了这样的决定”“陛下将嫡皇子交给了宁王殿下,将郡主带回宫中,直到如今”秦相将一个盒子从袖中取出来,说道:“这是证明两位殿下身份的玉牒,若有大人不信,可以上前一辩真假”但凡皇室子弟出生,都会在出生的同时刻下身份玉牒,若是这玉牒真是二十年前的,李轩世子就是嫡皇子,秦相所言,自然也就不会有假了几名年长的官员走上前,仔细辨别一番之后,微微点头,默默的退了回来。至此,百官心中已经没有多少疑虑了。有了前两名皇子夭折的事情,陛下心中生疑,出于保护第三位皇子的心思,将他和宁王妃剩下的小郡主做了交换所以,李轩世子,其实是陛下和娘娘的嫡子,长公主现在应该叫郡主了。这时,那宦官清了清嗓子,继续道:“自景和三年来,朕疾患日久,朝政皆由明珠决之,明珠女子之身,领朝政要务,夙夜兢兢,未至倦勤,特此,封永乐公主,钦哉。”加封郡主为公主,这种事情并不少见,细细数下来,数十年来,因为受宠而被破格加封的郡主,也有几位。且不谈明珠郡主的受宠程度,单说她为朝廷,为百姓,为景国做出的巨大贡献,区区一个公主的头衔,根本算不得什么。一封圣旨念完,那宦官又拿起另一封,面色肃然,高声说道:“自古帝王继天立极,抚御寰区,必建立元储,懋隆国本,以绵宗社无疆之休。朕缵膺鸿绪,夙夜兢兢,仰惟祖宗谟烈昭垂,付托至重,承祧衍庆,端在元良。嫡子李轩,日表英奇,天意所属,兹恪遵初诏,载稽典礼,俯顺舆情,谨告天地,宗庙,社稷,授以册宝,立为皇太子,正位东宫,以重万年之统,以繁四海之心。朕疾患固久,思一日万机不可久旷,兹命皇太子李轩为主,持玺升立政殿,永乐公主为辅,二人分理庶政,抚军监国。百司所奏之事,皆启二人决之”噗通宦官话音落下,齐王面色苍白,身体颤抖,瘫软在地上。之后,大殿就陷入了绝对的寂静,几乎所有人都面露思忖之色,没有人开口说话。两封圣旨,三件事情。永乐公主在刚才变成了永乐郡主,又被陛下重新加封为公主,称号不变,意义迥然不同。多年前被陛下托付给宁王的嫡皇子李轩,理所应当的成为了皇太子,入主东宫。第三件事情,也是最重要的的事情。太子监国,长公主辅政,这是历朝历代都没有过的事情,也是他们第一时间想到之后,感觉到不可思议的事情。然后仔细想想,又觉得再也正常不过了。这个国家,这个朝堂,早就已经离不开长公主了,如果公主殿下是男儿身,他们哪怕违抗圣命,力谏死谏,也要让她坐上那个本来就该是她的位置。然而她不是,这已经是最好,也是最适合的结局了。李轩世子是嫡皇子,也是陛下所有皇子之中,成为最高,最有能力的一个,是他一力促成了科学院,为国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他只懂科学,不懂治国,他不是最适合坐上那个位置的人。有人懂。陛下将郡主殿下再次加封为公主,便是要她名正言顺的坐上那个位置,行使辅政的权力。至于齐王殿下春风得意马蹄疾,马不小心失了蹄。原来从始至终,齐王就不曾触碰到那个位置。以前不会,以后也不会了。至于为什么他们之前会觉得齐王已经稳坐皇位李易觉得有不少人都目光都看向了他,而且目光不善,后背像是针扎一样。他稍稍偏过头,问身旁的户部尚书道:“秦大人,他们都看我干什么”秦焕看了他许久,终于忍不住问道:“本官也很好奇,李大人当初为什么要收齐王的礼”李易想了想,说道:“人家都送上门了,再退回去似乎有些不太礼貌吧”正文 第九百七十一章 最烈的那种大朝会至此,已经快要接近尾声。今年的大朝会,发生了太多的事情,可谓是一波三折,二十多年前的悬案,崔氏的定罪,长公主与李轩世子的身世之谜,东宫之位落实,日后朝堂局面也随之落定太子已立,国本安定;公主辅政,朝堂平稳。景和四年的一切不安定因素,都在今日被清除一空。毋庸置疑,从景和五年开始,景国将开拓历代皇帝都未曾开创的新纪元。每年大朝会的最后一项,是对过去一年内有功之臣的封赏。景国如今正在如火如荼的改革之中,并且其中的许多举措,已经初见成效,长公主善于用人,且专人专用,过去的一年里,各个领域都涌现出了优秀的人才,以至于大朝会的最后一项,要比往年足足多了小半个时辰。不少人都得到了丰厚的赏赐,朝廷不再晋爵,但加官者不再少数。这其中,对于李县侯的赏赐,只不过寥寥数句,也并不丰厚,但众人对此,也没有多少意外。过去的一年内,李县侯并没有像往常一样,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事情。那是因为他的作为,已经渗透到了方方面面,时至今日,朝堂之上,谁不知道,景国有眼下的进步,大都归功于长公主,而他,就是那个站在公主殿下身后的人。公主殿下的每一项政令和举措,背后几乎都有他的影子。他的功劳巨大,却已经不需要赏赐。论爵位,他以弱冠之龄,已然封侯。再往上一步,便是一个外臣所能达到的极限。论官职,他已是金紫光禄大夫,朝廷正三品大员,虽为虚衔,却有实权。论关系他是陛下最为宠信的臣子,只要陛下还在,便没有人能动得了他分毫。当今太子,未来的皇帝,是他的至交好友,至交到什么程度,百官已经无法想象。当朝公主,地位仅在太子之下的公主,和他一直都有着不清不楚的关系,谁在谁前面谁在谁背后,谁在上面谁在下面这种问题,其实也说不清。他已经不需要再通过升官加爵来提升自身的地位了,这样的人,早已成为所有官员权贵都无法逾越的高山。李易对这些赏赐一点儿都不在意,他其实根本不记得刚才那宦官念了什么。老狐狸,全特么是老狐狸。原以为李轩成为太子,再继承皇位已成定局,谁想到,中间又来了这么一出。好好的明珠郡主,又变成了明珠公主还是辅政的明珠公主,这和以前有什么区别以李轩的性子,他在那个位置上面能坐得住甚至于他当了皇帝,反倒是有足够的权力为科学院大开方便之门,朝事政事肯定全都丢给明珠,反正不是有圣旨吗,主政辅政,谁主谁辅,这哪里有一个明显的界限大朝会马上就要结束了,只剩下最后的仪式要走。某些朝臣对于李县侯显然还有不小的怨念,本来模模糊糊的事情,谁也不知道陛下的心思,在大朝会之前,不敢妄加行动,只因为他打了信王,收了齐王的礼,一些人便旗帜鲜明的站在了齐王的那一方。结果齐王马失前蹄,他们也摔了个惨。李易心中本就郁闷,感受到身旁的视线,转过头,恶狠狠道:“看什么看,再看,再看把你眼珠子挖出来”那名官员身体一颤,立刻缩回了脖子。毕竟,对方已经成为本朝背景最为深厚的存在,亲王都惹不起,他们更加惹不起啊大朝会结束,远道而来各地的官员也大都会走动走动关系,滞留到元宵之后。立太子一事,不止是要在朝堂上说说,此等国之大事,应当布告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