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在朝堂上所站的位置,已经不能靠着柱子了。他的位置,只在两位宰相之后,和六部尚书并列。听朝中官员述职听的有些困,耳边忽然传来宦官又尖又细的声音。“宣齐国使臣觐见”齐国使臣这些天在京都很老实,老实的不像是齐国使臣,不过,根据他们透露出来的风声来看,这一次是来求和的,表现的老实一点,也很正常。齐国使臣一行五人,迈进大殿,站定之后,先躬身高声道:“参见皇帝陛下”齐国使臣态度之端正,表情之谦恭,看的景国朝臣心中一阵舒爽。因齐国势大,往年即便是派遣使臣,当着景国君臣的面,态度也是倨傲到了极点,一副目中无人的样子,和眼下的态度,简直是云泥之别。而造成这一切改变的原因,他们心中也都十分清楚。齐国赵国屡次犯边,次次都被前方的景国将士打了回去,赵国在丢了几座城池之后,终于安宁了下来,默默退了兵,派来商量赎回那几座城池的使臣,现在还被晾在鸿胪寺。这几位齐国使臣说话倒也开门见山,非常仪式化的说了几句之后,就直接进入了正题。大意就是景国和齐国是邻邦,整天打呀打的,这得死多少人,浪费多少钱,说起来苦的也都是百姓,实在是不应该,不如从此以后,两国握手言和,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此言一出,不仅景帝从龙椅上站了起来,朝堂之中,亦是哗然不断。景国最大的外患乃是齐国,两国争斗数十年,景国弱势,几十年来,数次求和,为此付出的代价不算小,这一次,居然轮到齐国主动求和了这实在是破天荒的头一次,作为景国的臣子,他们心中满是归属感和自豪感,如今的景国,已经成长到连齐国都不敢轻易小觑的地步了吗没等景国君臣有所表示,那领头的使臣便躬身上前,高声道:“为表诚意,我等特代我齐国太子殿下,向皇帝陛下请求迎娶贵国长公主,并在此承诺,等到太子殿下登基之后,便立刻册封公主殿下为贵妃”此言一出,原本还略有喧闹的朝堂,立刻变得安静了下来。有人怔了怔之后,眉头便皱了起来。有人先是一愣,随后脸上就露出了狂喜之色。李易看了看手持齐国国书的使臣,又抬头看了看上方,老皇帝眉头皱起,公主殿下面无表情,收回视线,面色并没有多大变化。当下便有一人站了出来,直言道:“陛下,议和可以,齐国太子想要迎娶长公主,却是万万不可”“臣附议”“臣附议”秦相此言一出,朝堂中便有不少人站出来。齐国主动议和,这自然是一件十分长脸的事情,传出去可扬国威,但齐国太子想娶长公主,可就是痴人说梦了。公主殿下对于景国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甚至可以说她虽然是公主的身份,但起的,却是君王的作用,而且还是一位数十年不遇的明君。且不说没有了公主殿下,景国的朝堂会成为什么样子,白白的将这一位明君送给齐国,正常人做不出这样的事情。至于议和,齐国爱议不议,反正他们也打不过拥有天罚的景国将士,总之一句话,和可以不议,嫁公主,不可能崔清明望着站出来的老人,面色平静,袖中的拳头却紧紧的攥在了一起。他偏过头看了看,便有一名官员站出来,开口道:“陛下,两国交战,会有多少生灵涂炭,又要牺牲掉我景国多少英勇的将士,如今齐国提出议和,乃是有福于万民的事情,还望陛下三思”这名官员开口之后,又有不少人站出来附和,两方各执己见,争论不休。景帝将那封国书放下,伸手向下压了压,朝堂立刻便恢复了寂静。“议和可谈,求亲一事,便不要再提了。”他淡淡的说了一句,给出了最明显的态度。齐国使臣抬起头,说道:“议和乃是于两国都有益处的事情,我齐国已经给出了足够的诚意,贵国也应该拿出一些诚意出来吧”此言一出,满殿朝臣望着齐国使臣的目光,便开始变得不善起来。这位齐国使臣的言外之意是,若是景国不将长公主嫁过去,不给出足够的诚意,那议和一事,也就不必再谈了“陛下,此事有利万民,还请陛下三思”“陛下,莫要使生灵再遭涂炭啊”“还请陛下为景国百姓着想,为前方的将士着想”又有数人站出来的时候,景帝皱了皱眉头,目光望向下方某处。李易适时的站出来,看了看那几人,问道:“接受齐国的议和,将长公主嫁过去,便是拯救万千百姓,使生灵免遭涂炭吗”为首一人冷哼一声,说道:“若是能免去两国之间的战争,有何不可”“那么,到底免去了吗”李易看了看他,又看向他身旁的众人,再次问道:“景国和齐国曾经议和了那么多次,真的做到了像这位大人说的那样”“这”那官员顿时哑口无言,如果议和真的有用,那么议和一次就够了,齐国使臣也不会在现在出现在大殿上。李易看了看殿内的朝臣,开口道:“齐国虎狼之心,人尽皆知,摒弃盟约的事情做了不止一次,还有何信誉可言,更何况,陛下龙体有恙,长公主辅政当国,正是关键时刻,又岂能远嫁齐国,再退一步说,齐国太子在国内民心尽失,连皇位都不一定坐上,凭什么给出这样的承诺”“哈哈,是极,是极”薛老将军大笑着走出来,说道:“诚意,你们要什么诚意,天罚要不要”又有一名老将走出,大笑道:“侵略者是你们齐国,又何谈什么议和,要退兵便赶紧退,要打,我景国将士,还怕了你们不成”沈相站出来,点头说道:“陛下,老臣觉得,李大夫说的在理。”兵部尚书严炳上前道:“臣附议。”户部尚书秦焕站在他的身旁:“臣附议”尚书左丞董文允此刻站上前的,都是朝中重臣,两位宰相意见相同,沈家王家也都站在金紫光禄大夫的身后,其他人的意见,其实已经无足轻重了。崔清明看着前方站着的一排人影,拳头紧握,指甲深深的陷进肉里,很快,又无力的松开。关于齐国使臣议和一事,朝中那些大佬的意见很统一,和可以议,娶公主不可能,行就议,不行就滚,齐国还是当年的齐国,景国却已经不是当年那个弱小的景国了。李易吃了一口蛋炒饭,看着长公主,说道:“还真被你说对了,齐国使臣议和是假,想要借此得到景国的帮助,助力大皇子登上帝位才是真。”李明珠捏着酒杯,却没有吃饭,情绪似乎不怎么高,看着他问道:“和亲一事,你心里到底是怎么想的”李易想了想,说道:“和亲啊,不和是气节,和也是一种外交手段,至于到底怎么看,不能一概而论。”“这是你平日里用来搪塞父皇的。”李明珠晃了晃酒杯,说道:“我要听你的心里话。”“心里话啊”李易端起酒杯和她碰了碰,毫不犹豫的说道:“管他是齐国还是赵国,我当然是不会让你嫁过去的”s:真是作死的典范,前面埋得线有点多,现在要一条条收回来,还不能乱,写的小心翼翼,轻易不敢敲键盘,估计得掉头发月底了,说这些当然不是诉苦,是求票正文 第八百九十一章 在等什么景国君臣对于齐国使臣的求亲,拒绝的态度很坚决,没有丝毫的犹豫,也意味着没有一点儿回旋的余地。长公主不止是长公主,她还知道包括天罚在内,景国很多不可被外人所知的秘密,这些秘密,是绝对不可能流落到齐国的。更别说,如今的朝局,全靠公主殿下稳着,没有了长公主,书院的建设必将陷入停滞,婚政的推行,也会重新遇到巨大的阻碍。齐国使臣亦是没有再提议和的事情,早朝不欢而散,回到鸿胪寺之后,倒也没有急着离开,像是对此事还抱有一丝希望。崔清明作为崔家现任的主事之人,从走出宫门的那一刻开始,脸色就彻底的阴沉了下来。“齐国使臣此次求和,欲要迎娶长公主,这是我们不可错过的机会,绝对不能就这样算了”崔家,闻听此事之后,一人便有些焦急的走出来,连声说道。“李易此子,已成气候。”崔清明手掌重重的按在桌子上,喃喃道:“你们没有看到,今日在朝堂上的那一幕,仅仅依靠我们崔家在朝堂上的残余力量,已经不能够和他抗衡了。”“可我们”那人刚刚开口,门外便有一人匆匆的走进来,说道:“宫里来消息了,娘娘那边的女官传话。”崔清明站起身,和众人一同看向走进房内的一名女官。那女官目光扫视了崔清明等人一眼,脸上没有什么表情,淡淡的说道:“娘娘让我问问崔大人,你们还在等什么”崔清明拳头紧握,片刻之后,点头道:“告诉娘娘,本官知道该怎么做。”六个月的李端已经很不安宁了,虽然还不会走路,但已经能自己翻身,有大人扶着的时候,也能做出迈步的动作,李易打算先造一个用于孩子学走路的车子来,最多再过两个月,应该就能用上了。“李明珠要嫁到齐国去了”在房间里面画草图的时候,柳二小姐忽然走进来,莫名其妙的问了一句。李易抬头看着她,又低下头,随口问道:“听谁说的”柳二小姐走过来看了一眼,站在一旁说道:“外面的传言。”李易摇了摇头,说道:“放心,谁嫁到齐国她都不会嫁,想嫁都不行,朝堂没有人会答应的。”柳二小姐双手环抱,喃喃道:“十九岁的公主,早该嫁人了。”李易抬起头,诧异的看着她,问道:“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你好像还比她大几天吧”柳二小姐转身看着他,点头道:“你的确没有记错,所以,你想说什么”“我就说吗,我这记性不会错”李易低头低头继续绘制图纸,喃喃道:“大了好,大了好啊”画好了图纸,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制作和打磨,成品做出来还要再试验调整,不过这些交给匠人们去做就行。如果不是柳二小姐提醒,李易还没有意识到,原来她已经十九岁了,就连小环也已经迈过了十七岁的门槛,懂事了许多,快要变成大姑娘了。只有傲娇萝莉还是最开始见面时的样子,似乎是一点儿都没有改变,还是一如既往的贪玩,和六个月的李端都能玩起来,也为她和如仪省去了很多麻烦。李易走进房间,看到小家伙仰面躺在床上,傲娇萝莉趴在床边,眨着大眼睛,好奇的望着小家伙开裆裤里面的某个更小的家伙,终于在某一个时刻,忍不住伸手扯了扯刘县令单手支撑着下巴,眼前是厚厚的卷宗,他的心思却没有在卷宗上,眼神迷离,上下眼皮碰到一起,又很快睁开这一个月来,十余件女子失踪案件,已经引起了上面的高度重视,严令他限期破案,可几天过去了,那些贼人的消息一点儿都没有,从昨夜到现在,他已经一天一夜没有合眼了。“大人,好消息,好消息”看到一名衙役满面惊喜的从外面跑进来,刘县令一个激灵,立刻站起来,问道:“是不是那案子有进展了”那衙役摇了摇头,说道:“是公子爷的委任下来了,公子爷被户部录用了”刘县令无力的挥了挥手,这件事情,户部的官员早就和他通过气了,那不成器的小子进了算学院之后,竟是开了窍,毕业成绩还算优异,没给他丢脸,这次去户部磨练磨练,前程是不需要他再操心了。他对下方挥了挥手,说道:“我知道了,你下去吧。”实在困倦的要命,他趴伏在桌案上,打算歇息一会,刚刚闭上眼睛没多久,炸雷般的声音便再次在耳边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