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自己的背后,是万千大明百姓,是自己的父母妻儿。他如何能退英海也受了伤,左臂一道长长的伤口,血肉都翻卷了,但是他还是再一次举起了长刀。身后的大明骑兵也同样举起了长刀。死有什么可怕的自己来当兵,生死早就置之度外,既然今天必定要死在这里,那不如多拉两个垫背的。“大明骑兵,进攻”英海双腿一夹马腹,战马嘶鸣一声如离弦之箭猛地冲了出去,身后的大明骑兵,高喊着杀字,策马冲锋,身后带起大片烟尘。两军第三次交锋,烟尘弥漫了整个战场,一时间什么都看不清了,只是那烟尘好像慢慢变成了血红色。“大明骑兵,进攻”“大明骑兵,进攻”“大明骑兵,进攻”第六次冲锋,英海已经摇摇欲坠,他的身上满是伤痕,铠甲已经破烂,而身边,只剩下十几个亲兵。眼前的空地上,铺满了他曾经袍泽的尸体。英海仰天长啸一声,猛地摘下头盔,高举马刀,喉咙已经沙哑,“大明骑兵,进攻”“杀”脱鲁忽察尔看着十余骑向着自己近七千余人的骑兵冲锋,他突然心生敬意,他是个雇佣兵,他一直相信,朵颜三卫是这个世界上最厉害的骑兵,所以他从不把大明的军队放在眼里,毕竟当年大明和蒙元打仗,还是要靠自己帮助,朱棣登上皇位,也要自己的帮助。但是今天,脱鲁忽察尔忽然对眼前的明军,产生了敬意。对敌人的最大的敬意,就是让他们有尊严的死去,当身边的战士说要活捉眼前的十几个人以向大明获取利益的时候,脱鲁忽察尔断然拒绝。高举长刀,脱鲁忽察尔再一次发布了冲锋的命令。英海不知道自己是怎么从敌人中间冲出来的时候,只是肩膀的疼痛提醒着他还活着,侧头一看,发现自己的左臂已经已经不见,而左小腿只剩下皮肉与膝盖相连,这才保证自己没有掉下去。五千大明骑兵,只剩下自己一个人,英海看着对面数千骑兵,满脸泪水,却再一次高举长刀,梗咽的大喊一声,“大明骑兵,进攻”一个人的冲锋,犹如一朵浪花冲进了汪洋。脱鲁忽察尔勒住缰绳,回首调头。英海仰面倒在一层层的尸体上,他的眼睛还在睁着,他的嘴里咬着一块肉,一块敌人的肉。此时,大明步卒才堪堪赶到,两万步卒对阵七千骑兵,似乎没有什么悬念了。参将没有看到一个大明骑兵,只有脚下被鲜血浸润的泥土提醒着他,一定要杀光眼前的敌人。“杀”没有什么可犹豫的,自己这方没有了防御阵地,只能凭着肉身硬上。两箱手榴弹全部扔出去,先炸了再说。骑兵对步兵,虽然步兵人数占优势,但是仍然抵消不了骑兵天然对步兵的压制。战斗的很惨烈,很惨烈,大多数的明军,不是被敌人杀死的,更多的是被战马踏死的。参将嘶吼着砍下一个敌人的头颅,他的脸上全是泪水,男儿有泪不轻弹,可是他看到自己的属下不甘的被战马踏在身上,手中长刀还在无目的的挥舞,却再也站不起来了。徐,辉祖,参将对天发誓,他做鬼都不会放过他战斗从上午打到了下午,参将喘着粗气看着少数的敌人骑上战马已经溃逃到了远方,终于放下了心神,他已经没有力气再挥舞手中的长刀了。脱鲁忽察尔死了,朵颜三卫从今天开始成为历史了,但是自己两万步卒,却只剩下不到五千人。参将看着满地的尸体,突然想到了什么,冲进了尸体堆里,抛下了长刀开始翻找。剩下的士卒虽然满身带伤,却也和参将一样开始翻找,他们在找英海的尸体。参将不知道翻开的多少层的尸体,才找到英海。参将抱着英海的尸体痛苦不已,看到英海嘴里还咬着敌人的一块肉,更是梗咽的说不出话了。突然,大地似乎颤动起来,一抹黑色从地平线上浮现,骑兵,大股的骑兵。有数万之多。参将轻轻放下英海的尸体,从地上随便捡起了一柄长刀,正对着呼啸而来的骑兵。参将提起长刀,对着天空大喊。“陛下,我等尽忠了”回头看看那些年轻的面庞,参将转过头,高举长刀,率先冲了出去。“大明万岁杀”公元1403年十一月十三日,长城狼烟四起,徐,辉祖兵败退守凉州城一线,英海战死,祁玉重伤,大明痛失大宁,痛失河套,大宁五万敌军被闻讯赶来的开平卫和广宁卫拦下,双方形成对持之势,阿鲁台二十万骑兵兵临长城。十一月十六日,红翎急使于午夜叩开宫门,朱棣旋即下令百官觐见,百官闻讯惊恐不已,议论纷纷,争吵激烈。十一月十七日,丘福率军北上,朱棣追封英海为靖国候,谥忠正。十一月十八日,徐,辉祖请罪奏疏抵达京师,朱棣旋即撤去徐,辉祖征北大元帅一职。十一月十九日,朱棣擢齐景奉天伯为奉天侯,封征北大元帅,领羽林前卫和金吾右卫北上御敌十一月二十日,朱棣登台拜将,众将士以血盟誓,必一雪前耻。十一月二十一日,齐景率军出征,奉天特战队全员随行,北平军工厂重归朝阳堂,大明铸币局重新开张。第三百零一章 陛下不给,自己招兵齐景走的那天,朱棣与百官出城相送,而京师的老百姓,竟然自发的出城相送。朱棣站在明黄色的麾盖下,望着两旁被士卒拦在外围的百姓,突然流下了两滴眼泪,民心,这就是齐景说得民心。杨士奇看着两旁沉默的百姓送行队伍,心中起伏不定,他如今终于知道了齐景为什么力排众议一定要将边疆的战报传遍大明,全然不顾可能出现的混乱。舆论的力量的是强大的,尤其是英海所率的三万明军全军覆没的惨烈,真实的情况虽然已经无人得知,但是齐景相信,比起自己在昭告天下中编写的壮烈,真实的情况肯定是更加悲壮。全军覆没,无一人幸免,齐景都不忍去想当时的状况。杨士奇反对齐景要把朝廷的失败,和敌人的兵临城下告知天下,因为他很害怕有人会趁此机会犯上作乱,而愚昧的百姓也会受到小人的蛊惑。可是这次,齐景选择相信大明的百姓,他告知天下,就是告诉大明的百姓,大明的兴亡成败,都是和他们切身相关的,大明强,则百姓强,大明弱,则百姓弱。其实齐景相信的不是这些百姓,他是相信,就算是一个再懦弱的汉子,在自己的家国受辱,妻儿面临危险的时候,都会唤醒自己心中仅有的血性。齐景一身戎装,背后是自己奉天特战队还有羽林前卫和金吾右卫的将士。一共是一万两千人的满编制,这是自己带去前线所有的士卒。漠然的看着朱棣身边的百官,齐景说过不需要他们来相送,他们在大殿上不分青红皂白就反对自己带兵出征,这让齐景耿耿于怀。杨荣手捧着齐景的帅印,走到齐景的身前,看着齐景没有表情的脸,自是知道他在想什么。“奉天伯,哦,不,奉天侯,”杨荣叹了口气,“齐侯爷,你知道这其实不怪他们,就算他们同意,陛下也让你挂帅出征了,你确定就能力挽狂澜吗要是你真的赶上了,还是兵败了,大明还有谁能让陛下放心的让他挂帅出征难道要陛下亲征”“哼哼,这么说,小爷我还要感谢他们吗”齐景讥讽一句,也没再说什么,下马接过帅印和虎符,走到朱棣面前,单膝跪地。“陛下,臣走了”“朕等着你凯旋归来”朱棣深吸一口气,“要是你也失败,朕就只能自己上了,千万不要给朕机会。”齐景重重的点头,起身将帅印和虎符交给左七,翻身上马,齐狼就趴在在齐景马匹的后面,已经长成的齐狼可以随着齐景出征了,这些天齐狼一直粘着自己,齐景知道齐狼想跟着自己走,无奈之下,只得带上它。齐景转头看了看四周的百姓,策马出列,猛地拔出黑冰,身后的将士也齐齐拔出腰刀。“诸位百姓,我奉天侯齐景在此立誓,必将御敌于国门之外,决不让我大明的百姓沦为战利品,若有违此誓,天地共诛”说完便抬起左手,看着自己还没有好全的伤口,咬咬牙,猛地又用黑冰划开一道。身后的将士学着齐景的样子,都在自己的手上划了一道,鲜血低落,还没有打仗,这只军队就已经人人带伤了。说完齐景便调转马头,马鞭一扬,绝尘而去,身后一万两千将士,骑兵在前,步兵在后,头也不回的向北方而去朱棣看着齐景的背影,心头不知道是什么滋味,这句誓言,从四年前自己见到齐景的第一面,自己便和齐景一同立下了,这句誓言,深深的印在他们君臣的心里。任何人想要阻拦自己实现这句誓言,必杀之“郑和。”“在”郑和躬身说道。“传朕旨意,革去纪纲锦衣卫都指挥使一职,押入大理寺,都指挥使一职暂由锦衣卫同知庄敬代理。”“喏”处置纪纲的事情,朱棣没有在朝堂上说出来,毕竟是自己当初不顾一切要设立锦衣卫,不能打自己的脸不是朱棣这次给齐景的权利很大,北边的所有卫所,包括北直隶的所有的常备军,全部归齐景调配,这比徐,辉祖的权利大了不止一倍,这么大的调兵权,别说明朝开国这么多年没有,就连历史上都少见。杨士奇本来还要反对,却被杨荣拦住了,陛下此时正在气头上,谁去反对那就是找死。杨士奇也明白,前些日子一些大臣反对齐景出征,就已经让朱棣有些不满了,尤其是现在北方差一点失守,朱棣便把罪责都怪在这些大臣身上,虽然和他们没有什么关系。户部尚书郁新,右都御史吴中,还有剩下的十几个官员一撸到底,全进了大理寺,没有一个幸免的。齐景还没有动手报复他们,朱棣就先动手了,一个尸位素餐的罪名扣下来,百口莫辩。齐景走了,秦绾兮又独守空房,不过还好,齐子期已经被刘全从魏国公府接回来,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齐子期似乎活泼了很多,两个人逛逛街,吃吃饭,也不那么寂寞。但是朱高煦坐不住了,齐景上了前线,自己却在京师里享受,总觉得不舒服。杀到东宫,对着正在看奏疏的朱高炽说出了自己的想法。“不行,阿景走了,现在你也要走,你不管你大哥我了”朱高炽一听朱高煦也要去北方,当下就不同意。齐景可以名正言顺的带兵,朱高煦一个王爷,再说了朱高煦封地在云南,带兵也要去南边带,去了北边,百官肯定是要上奏弹劾的,徒增麻烦。“我不管景子在北边拼命打仗,我在京师什么事情都做不了,我难受,我这就去求父皇”说完朱高煦就匆匆忙忙的走了,朱高炽都没能拦住,叹了口气,自己这个弟弟啊,就是不安分。朱棣听了朱高煦声泪俱下的控诉,装着根本没看见朱高煦干打雷不下雨硬挤出来的眼泪,淡淡的说道,“去也行,不过朕一个兵都不给你,你就自己去吧。”朱高煦气愤的从皇宫里走出来,一个兵都不给自己,自己还上什么前线,本想着再带些兵去帮帮齐景,结果全泡汤了,不过去还是要去的,自己还能帮着齐景多杀点敌人。朱高煦回到齐府和离断说了自己不能带兵的遗憾,就见离断猛地拍了下手,面露喜色。“陛下不给你,你可以自己招啊”见朱高煦还是没有反应过来,离断着急的拍了下桌子,“你是王爷,你不是还没有护卫吗”朱高煦闻言也面露喜色,虽然说自己老爹上台时候削减了藩王的护卫数量,一卫仅留下三千人,但是自己有三护卫,可以招九千人呐两个人对视一眼,嘿嘿一笑。第三百零二章 有偿徭役汉王朱高煦通过朝阳堂大肆征集良家子填充自己的护卫,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