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巅峰小说网>仙侠修真>武侠之父> 章184 千里马来投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章184 千里马来投(1 / 1)

邓铮记得很清楚,前世记忆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尤其是进入九十年代后,金庸先生几乎是独领的。不仅作品一再版行,相关专业评论在北大几位教授力撑和“金学研究”的名目下,陆续出笼。甚至在很多大学中,学生纷纷成立“金学研究社”,更有研究生直接以金庸小说为硕士论文题材。此外,影响力最巨的电影、电视传播媒体,也推波助澜,争先恐后地改编金庸作品。这一点,就金庸先生而言,肯定是实至名归的。不仅他的作品的质量足以说明,就是环绕在金庸先生作品周围所架构出来的金学“体系”之宏伟,也可见一斑。金庸先生的备受瞩目,就武侠小说的定位而言,无疑为它步上文学的殿堂筑下深厚的根基,从此,武侠小说大可昂首阔步,挺立于文学天地之间了。但是,挟着一片望风披靡架势而在侠坛创建霸业的金庸先生,在“天下归心”之下,也往往被后来的无数评论家和重磅粉丝过分夸大了他的影响力,甚至衍生出“先有香港的金庸武侠,才有其他武侠小说”的误解。导致后来读者出现严重的“排他现象”,非金庸不读,非金庸不说武侠,不但违背了武侠小说发展的事实,更忽略了与之同时期上百位武侠名家独立自足的努力成果,也为后世武侠大没落写下了注脚实际上,这个“其他”如果仅指中国大陆武侠倒还说得过去。改革开放前。因为金庸先生所创明报“北望神州”版块存在严重政治倾向问题,他的小说在内地是禁书中的禁书。所以老先生1972年封笔。但一直到1981年,南巡伟人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亲自接见。并称“欢迎查先生回来看看。我们已经是老朋友了。你的小说我读过,我这是第三次重出江湖啊你书中的主角大多是历经磨难才终成大事,这是人生的规律。”随后,金庸武侠小说才在内地“开禁”,并很快成为畅销书。需要注意的是,“开禁”是十几家出版社的“自觉行为”,既没有官方的“解禁令”,也没得到金庸先生本人的授权。因此,整个80年代。除了一家出版社的书剑恩仇录外,其余让一代青少年在租书摊前如痴如醉、欲仙欲死的近百种金庸武侠小说,皆为盗版一直到1994年正式出版的三联版金庸作品集,才是内地第一套正版金庸武侠小说全集。但是绝不能说“先有香港的金庸武侠,才有台湾武侠小说”。事实上,四九年前后,大陆文人纷纷流亡于港、台二地,其间不少深受民初武侠小说影响的作家,藉笔耕糊口。开始以武侠小说创造个人写作的生涯。台湾的武侠小说,其实是与香港同步成长的,甚至严格说起来,比香港还来得早。在1954年梁羽生先生开“新派武侠”之先河。创写龙虎斗京华之前,台湾那边,夏风在1950年已经连载了54期的人头祭大侠。孙玉在1953表了风雷雌雄剑,太瘦生在1954开始连载独眼鬼见愁这些作品。虽然无法摆脱民初武侠小说的影响,仍属于旧派的范畴。但毫无疑问地,却为台湾的武侠小说缔造了一个新的契机。金庸先生的“新派”武侠小说,对台湾的武侠小说界的确产生相当大的刺激与影响。但是,同样由于政治性因素的掣肘,它传入台湾,远比一般人臆想中的要晚,一直到1970年后才“改头换面”地悄悄流传。比如:侠客行改成古龙所著,名为飘泊英雄传;笑傲江湖改成司马翎所著,名为一剑光寒十四州等等。总之,不能“正名”。而早期的台湾名家,如郎红浣、成铁吾,及中期卧龙生、司马翎、诸葛青云等,包括另一位天才宗师级人物古龙的早期作品,在金庸作品传入台湾之前,基本都是独立自足发展,沿袭的“民初旧派”路线。一直到1962年司马翎的圣剑飞霜、1964年古龙的浣花洗剑录,则代表着台湾武侠也走上“新途”即便这样,因为政治原因的隔阂,导致台湾武侠可以独立发展,同时期可谓名家辈出、百家齐放,却依然出现前文所说的“金庸一出,天下归心”之现象。那么现在这个世界呢诚然,这个世界因为传统文化继承得相对较好,文学底蕴、素养深厚的作家极多,由于自己的提前介入,直接开辟崭新道路,所以在适当时机出现堪比金、古、梁的名家几率很大,而且自身土壤也远比前世广阔肥沃。但却也没有了避开自己独立自足发展的空间,大部分人一上来就被自己的萍踪和射雕劈头盖脸地镇压在身下不敢妄动。到现在快两年了,也才冒出一个“凌风上人”,一个李热,半个合琴生自己以为自己是引路人,但这个路引得好吗眼下情况发展下去,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一念及此,邓铮额头冷汗涔涔。正在他神游物外,有些茫然之际,电话响了。是李海洋的。接通电话后,他立即得到了一个很突然的消息:顾伟元、李海洋他们几个跟北方传媒集团闹翻,已经集体离职了。至于原因,李海洋没有细说,只交待老顾心情很差,暂时也不要问他,缓几天再说吧。邓铮知道他打电话来的主要意思是什么。过年时在那次他们跟北传集团出现裂痕的晚宴后,三人喝茶时虽未说明,但也有过半真半假的“君子约定”,顾伟元、李海洋离开北传后直接来找邓铮,大家一起干一票大的。李海洋因为义气陪着顾伟元离职,事后想想,心里总归还有些不踏实,所以就打电话来探探邓铮的口风,也算提前告知一下,毕竟这次离职有些不按常理出牌。邓铮闻弦歌而知雅意,当即表示双手欢迎。但挂完电话后,却是苦恼揉眉。长期打交道,他自然知道,顾伟元、李海洋二人及其团队能力极强,堪称业界千里马,能拉过来自然是求之不得可是却比之前的原定计划提前了将近一年,哎呀,烦啊,把他们放在眼下的“侠之大者”有些屈才可惜了,可是,又该如何知人善用、人尽其才呢t1706231537: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