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巅峰小说网>军事历史>大明从慎重开始> 第113章 弹劾李东阳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13章 弹劾李东阳(1 / 1)

严成锦没想到,这一日翰林三谏之首的杨宝成来找自己,这翰林的字中有一个宝字,所以他很不客气的称他为大宝谏。大宝谏堆着笑意:“有一封弹劾疏奏,本官想让给你,你久练弹劾奏疏,不如今日就写一封,快些动笔,别让人抢了去。”让别人代写弹劾疏奏,在明朝非常常见,一般要共同弹劾一某个官员时,就会让笔最好的人,来主笔。严成锦提防起来,无论用哪只眼睛看,他都不是笔最好的人。“大人要弹劾谁?”“内阁大学士,李东阳!”大宝谏笑眯眯道。果然严成锦傻眼了。虽然说言官连皇帝都能弹劾,但李东阳,可是被太平盛世耽误的纵横家,口才比谢迁,只差一丢丢。你弹劾李东阳,这不是寿星公上吊,嫌命长吗!严成锦还没反应过来,大宝谏又笑道:“还有内阁首辅刘健,内阁三辅谢迁,也一并弹劾。”你还想团灭内阁?我是哪里看起来像傻子吗,会帮你主笔?不过,翰林三谏的消息向来灵通,内阁三谏一起弹劾,必定是有大事发生。严成锦想了想,平复了一下心情:“不知大人,为何要弹劾内阁三公?”大宝健愤然:“内阁三人,草菅人命!建州女真请求与我朝通商,并将交还俘虏,内阁三人却向陛下进言,不可通商,你说说,那些汉人俘虏不是命吗,这不是草菅人命又是什么,你放心写这奏疏,本官自会与你联名,一起上奏。”杨宝成之所以选严成锦主笔,倒不是因为他笔好,纯属这小子最近风头盛,又是状元郎,就算笔不好,也不会太差。严成锦却深思起来。建州女真?建州其实是个部族的称呼,在明初的时候,建州分为三种,分别是海西女真,建州女真和野人女真。他们靠打和采人参为生,和汉人以物换物,俘虏汉人和chao鲜人替他们种粮食和采矿。对于大明来说,建州还真不能通商。因为在大明几百多年中,建州就像墙头草一样,在大明和chao鲜、鞑靼三边示好,谁给好处就向着谁,根本养不温顺。努尔哈赤就是从建州走出来的猛人。这封疏奏不能写。大宝谏和内阁三人一比,高下立判,大宝谏是为了立功而谏,那几百汉人的死活与带动的蝴蝶效应相比,或许真不能通商。“大人,可是辽东巡抚陈瑶传回的消息?”“咦,你怎么知道?”是了,如今的边塞不止请求通商那么简单,是海西人起兵,想要攻打辽阳城,俘虏恐怕都是现抓的。巡抚陈瑶怕朝廷怪罪,暂时隐瞒了事实!朝廷还不知道。事到如今,严成锦都开始怀疑交换俘虏,是不是陈瑶捏造出来的了。倒不排除这种可能性。严成锦在思索,要不要告诉禀报弘治皇帝,应该出兵了。想了想,便直接来到内阁。“大人,我有一事不知当讲不当讲。”李东阳差点没一口老痰气出来:“说便是。”严成锦道:“方才,杨大人想要弹劾李公,下官就觉得事有蹊跷,建州若真想通商,为表诚意,应该派使臣来朝廷言和才是,连鞑靼人想要铁器,都敢来我大明京城,朝贡国都知道,我大明乃是礼仪之邦,不杀使臣,如今两国通商如此重要的事,建州竟然没派使臣来,下官在想,会不会边境出了什么变故?”李东阳想了想这个问题,似乎还有点道理。一旁的刘健却摇头:“不可能,陈瑶乃是本官举荐,此人忠直,定不会隐瞒。”正在这时,刘健话音还在耳边呢,一个官小跑进来:“三位大人,兵部来通报邀三位大人去面圣。”“可知是什么事?”谢迁问。“据说是海西人大批骑兵,驻扎在辽阳城外,准备攻城。”刘健瞬间被啪啪打脸了,李东阳顾不上其他,陛下肯定在等他们,看了眼严成锦,道:“你与本官一起来。”弘治皇帝看着兵部左侍郎王宗彝传回的疏奏,辽阳城外,在十日之前就坚壁清野了。那些在城外的百姓,就是陈瑶口中的俘虏。严成锦跟着李东阳三人进殿,只见弘治皇帝大发雷霆:“此人好大的胆子!”刘健老脸火辣辣的痛,是他举荐的人啊。“老臣同罪!”严成锦真的有点心疼刘健。刘健断谋很强,但看人的眼光,实在让人不敢恭维,史料记载,刘健举荐的许多人都有问题。看在刘健的面子上,弘治皇帝深吸一口气,将手中的奏疏递给萧敬,送下来一一传阅。早已知晓消息的马升道:“幸亏,派了王宗彝巡边,否则就酿成大祸了。”马升还清楚的记得,前朝汪直就杀了几个女真人,隐瞒不报,结果导致了边境摩擦不断,最后大军压境。没想到今日,陈瑶又重蹈覆辙。“王宗彝屡次巡查有功,日后,就让他巡边吧。”弘治皇帝道。王宗彝,不是和老爹一同被俘虏的那位吗?严成锦面色古怪,哪里都有他呀,有陛下这一句话,这位王大人后半辈子都别想老婆孩子热炕头了。李东阳道:“如今之计,还是尽快平息乱反,上回英国公和王越出征未能如愿,不如这次,就派他们去吧?”弘治皇帝点点头。如今京中守将不多。于是便下令,英国公张懋和王越再次挂帅出征,张懋为主将,王越为副将。旨意火速传出,即刻整军待发。张懋骑在战马上心里高兴,这回总不会被感化了吧?呸呸晦气,张懋连忙甩了甩脑袋。“英国公且慢!”一声长喝,把张懋吓得差点从马上掉下来。张懋望着跑来的严成锦,哆嗦着嘴巴:“又不打了?”吓到张懋,严成锦表示深深地自责,当然还是要打,他只是来给王越送点东西。“还请英国公先别发号师令,下官有话要与王大人商谈。”英国公松了一口气:“别太磨蹭,一会儿陛下改主意,就不好玩了。”王越对着严成锦笑道:“贤侄不必担心,不过是几个海西毛贼,本将一刀砍个干净。”王越还不知自己接了个烫手山芋。“大人可知,翰苑三谏和都察院御史都等着弹劾大人?”提起那帮言官,王越气就不打一处来,这倒不是无的放矢,他的名声可不就是言官弹臭的。“贤侄的意思是?”严成锦道:“这次出征,若能不刃而解,视为上策;若实在无办法,大军强力镇压叛乱,视为中策;与女真通商,开放堪合,视为下策。”王越想了想,不刃而解的办法倒是也有,那就是谈判,与女真通商。“大人可读过我爹的书?”“那是自然。”严成锦掏出一本书递给他:“下官仔细推演了许久,不刃而解的答案,就在书中。”包公怒判天下公案?这里头会有答案,王越一脸狐疑。还不等他翻开来看,张懋就催促着王越。一声令下,营队徐徐向京城外而去。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