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兵听到楚军的情报时是十余天后。是时工兵营的五十名工匠已经选了出来。这时沈兵才相信人的潜力是无限的,在此之前谁又会想到工匠也能学会骑马,然而仅仅只一个月就有百余人学会。又因为黑甲军只要五十人,于是这百余人还自发进行了几次马术比赛,最后才定下了五十人。胖子屯便是其中之一,他在赛事中恰好吊着尾巴拿到了四十几名。不过这一月他那身肥肉也掉了许多。这些事情不需要沈兵操心,他没多考虑就命浍为屯长率领工匠。之所以让浍来管理是因为他之前任过左工师管理过一百余人,现在管理五十人那是绰绰有余。不过似乎也没那么容易。因为这些工匠人数虽少却是各师都有,这其中甚至还有刃师工师欠。沈兵之所以没有让欠任工师,是因为欠更像一名匠痴而不是工师。他更感兴趣的是制剑手艺和方法,若不是因为立功晋爵能给家人带来更好的生活,他根本就不考虑其它。这也是欠想跟着沈兵的原因之一。欠的理想就是:待爵位升至官大夫有自己的封地和食邑后,他就可以专心炼剑了。欠当然不知道,他跟的这个沈兵就妥妥的可以说是“铸剑大师”。这是后话。沈兵刚安顿好这些工匠就有亲卫来报:“校尉,将军命你到他帅帐一趟!”沈兵心下一凛。沈兵一直赶着制甲不是没有原因的,他认为楚军不会给秦军那么多时间,尤其是黑甲军。书友们之前用的小书亭已经挂了,现在基本上都在用\\app \\ 。这其实并不难猜。战争有时就是争夺主动权。此时楚军十分被动,甚至不只是被动,继续这样等下去楚军就只有死路一条:上游重城大梁被秦军占领,全军上下人心惶惶,有朝一日待秦军做好准备便会顺流而下攻城掠地楚军继续这样下去只有坐以待毙。楚军当然不会甘心。所以楚军就只有一个选择:先发制人打乱秦军的战略和节奏。沈兵猜的没错,当他赶到杨端和帅帐时,就见其它将领都已就位。十余名校尉分列两侧候命,几名部将正与杨端和围坐在案前商议,一旁还有几名负责记录的主薄。见沈兵进来,杨端和就招手示意沈兵上前。“你来得正好。”杨端和说:“楚军自曹州发兵,用的正是水军。”沈兵一听就明白了,若楚军用的是水军,那么秦军也该用水军去应战。杨端和接着说道:“楚军的目标却是牵城!”“此时大水未退,牵城一带到处是一片汪洋,只有几处小堡及高地尚可立足,却不知楚军取了何用!”此时还是冬季。之前为了水淹楚军于是将上游黄河封冰融开,而下游也就是津口处的封冰却还没化嬴政本也想像河套一般将津口封冰融开泄出洪水减轻灾情。无奈津口却是燕国地域。虽说燕国已被秦军打得毫无还手之力,但此时正与楚国关系紧张的秦国当然不愿再惹燕国。于是只能听之任之等候明年开春。结果牵城一带的水患日渐严重,牵城百姓已尽数迁走只留下一座被淹了一半的空城。周围高地的小堡同样无人居住没有粮食就是死路一条。只有为数不多的秦军兵士搭乘木排在小堡驻守同时关注水情。却不想楚军却派出水军攻占这片区域。沈兵只问了声:“楚军却有多少兵力?”杨端和回答:“兵力不多,千余水军。”李岩在一旁插嘴道:“将军,我等何需在此商议?”“楚军不过区区千余水军,黑甲军却有三千,此时不正好派去练兵?”“若沈校尉不愿出战,便让我等搭乘木排去将他们拿来也行。”言语中毫不掩饰对沈兵及黑甲军的讥讽。也难怪李岩会对沈兵心存不满。李岩周围帐内将校大多是贵族子弟,他们先得在学室学习,然后再派到军中任职,少说也要十年光阴才能升至校尉。而沈兵前后不过半年就从一名操士升至校尉,又如何能让他们甘心,尤其沈兵还是平民出身至少在他们眼里是平民,而且还是没受过教育的平民。贵族之所以鄙视平民百姓其中相当一部份原因就是平民没受过教育。他们又哪里知道沈兵受的教育却要比他们多得多沈兵也不理会李岩,他看了看地图,然后对杨端和说道:“将军,此事只怕不会如此简单。”“楚军于此时攻占牵城显然不是为劫掠而是为驻守。”“若是为驻守,便不可能只有千余人。”杨端和疑惑道:“驻守?”“那牵城城墙已被洪水淹毁,只余几块高地及周围数个小堡可驻兵,且无粮无水,又如何驻守?驻守又有何意义?”沈兵回答:“属下以为楚军守的不是此时,而是明年开春洪水退去后!”说着沈兵就指着地图说道:“将军请看。”“洪水一退牵城附近河渠便会再次显现。”“到时河渠连着小堡成为外围防线,牵城又有楚军主力巩固防御”李岩打断沈兵的话:“沈校尉只怕多虑了。”“若洪水退去,这牵城便在大秦邯郸及大梁两地夹击之下。”“到时楚军便有三头六臂,想要守住这牵城也是难上加难。”沈兵反问了声:“李副将可知,若洪水退去牵城附近将会是何地况?”李岩扬起下头:“又能有何地况?”杨端和却已意识到问题所在,于是“哦”了一声,点头说道:“有理。”“河水混浊不清,肆虐数月后牵城附近被淹处必是遍地淤泥。”“到时我军便是想攻,只怕也无从攻起。”那淤泥可不是开玩笑的,它就像放干了水的汴河河底。到时秦军步兵在下方淤泥中进攻而楚军在高处已建好工事防守,任秦军有三头六臂想攻下牵城只怕也是妄想。沈兵继续说道:“且入春后接着便进入雨季。”“到时淤泥只怕数月不干,而楚军却可借河道往来自如”杨端和再次表示赞同:“如此一来我军便无法攻楚了。”“项燕那厮果然老谋深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