嬴政这一露面就吓得魏国退出了合纵。楚国原本只想混水摸鱼乘机占点便宜,此时知道嬴政没死自然也就不会趟这淌浑水了。于是合纵马上就只剩燕、代两军。这一回众人就傻眼了。燕王喜愣了好一会儿,才捶胸顿足的破口大骂:“今趟要被这孽子害死了!”“他还道嬴政必死,现在嬴政非但没死还御驾亲征”“以嬴政之残暴,他又怎会放过燕国?”“燕国百年基业都要因他而毁!”姬丹听到这消息时却直呼不可能。“定是那秦人使诈用假嬴政骗我退兵!”“我等莫要上当,建功立业便在此时!”姬丹会这样猜测还是很有些道理的,因为嬴政有替身那是天下皆知。谁又能保证不是秦国为了解三郡之危把替身抬出来“用一用”呢?然而,事实却给了姬丹狠狠一巴掌因为王翦给姬丹送去了一份大礼:数十个木盒,每个木盒里都装着一颗人头。不用说也知道便是刺客荆轲一行人。同时王翦还告诉姬丹一个差点让他气绝身亡的消息:“刺客在邯郸时就已被识破,他们一直都在邯郸大牢中。”“你等中了大王之计了。”这话只气得姬丹口吐鲜血大喊一声当场昏倒在地。于是燕、代联军当场就士气大减毫无战意。相反,秦军却是士气大振一改之前惊惶之色。士气这东西很奇怪,尤其是冷兵器作战时期,虽是看不见摸不着却真实存在。比如此时在三郡对阵的两军,在兵力对比甚至粮草上没有半点区别。如果说有什么区别的话那就魏国的退出使秦军少了许多压力。但依旧是燕、代二十八万对秦军十六万,秦军依旧缺粮。然而士气此消彼涨之下还没正式开打却是胜负已分了。跑得最快的就是燕王喜。秦军还在城外整军时就发现燕军旗帜大乱营帐内燃起了大火燕王喜还算有些理智,知道离开前要烧毁粮草。但秦时可没有火油之类的东西,烧粮草也只是将粮车聚成一堆然后点上一把火。王翦当机立断命秦军进攻,接着在火势蔓延前成功将其扑灭抢回大批军粮。醒来的姬丹听闻燕王喜已撤军,只得无力的挥挥手,说道:“大势已去,撤军吧!”赵嘉是最后撤军的,但赵嘉因为之前有所准备再加上又是北地精兵,所以有条不紊一路上护着自己的粮草回撤。秦军则由王翦坐镇三郡,部将辛胜、杨端和分别追击燕代两军。因此沈兵也不得不又一次踏上行军的道路。而且像沈兵这样的工程兵还在前方这一度让沈兵不明白,这要是敌人突然杀个回马枪怎么办?后来才知道对于燕军来说这基本是多余的。之所以让工程兵在部队前方,是因为的燕军为了阻挡秦军追兵往往会交沿途的桥梁烧毁。广个告, \\app \\ 真心不错,值得装个,毕竟书源多,书籍全,更新快!于是工程兵就要在前方修路架桥。行军对沈兵来说算不了什么此时的沈兵配有马车和车夫,往车上一坐就让车夫慢慢往前赶就是,车的四周还有几个亲卫护着,还颇有一点当官的样子。倒是修桥是个麻烦事。部队行军至傍晚就被一条河挡住了去路。陈隗一声令下:“砲师连夜搭桥!”砲师上下不由纷纷叫苦。这时本该是埋锅造饭的时候,部队行军一天早已饿得前胸贴后背,却不想要在这时搭桥。不过这又责无旁贷。因为部队是否能前行能否及时追上敌人就看搭桥速度了。沈兵带着苍和浍上前先去看看情况,这一看之下不由倒抽了一口凉气。面前是条数十步宽的大河,其上原本有一座木桥,但那木桥却被燕军拆得十分彻底,连打在河里的木桩都被连根拔起。浍看着光秃秃只剩下几根残木漂在河边的水面说道:“燕军倒是费了些力气。”“那些木桩必是被他们以绳索牵引以马力拔起的!”沈兵一听就明白了,燕军是拆一段拔一段。只要绳索够长够多,然后绑上木桩对面再将战马拉着一使劲那些木桩便会被一根根拔起。通常拆桥都不至于拆得这么彻底,更多的是一把火烧掉。但烧桥必然会留下木桩,追兵很快就可以在木桩上搭起一座新桥。显然,燕军是为了争取时间。或者也可以说,他们逃到这里已经缓上一口气。后来沈兵才知道,这是一方面是因为燕国因为与赵国一样北临匈奴所以有更多骑兵。另一方面则是燕军不等后续步兵过河就开始拆桥。这导致许多燕军只能抛弃盔甲泅渡过河,那些不会游泳的只能找片密林藏了起来自求多福了。这时杨端和就从一侧赶了过来杨端和亲率骑兵在最前方追击敌军,此时却被这条河挡住无法前行。杨端和一见沈兵就兴奋的叫道:“工师来得正好,搭桥过河却需多长时间?”沈兵对这事并不内行,只能将目光转向身边的浍。浍拱手回道:“将军,伐木扎桩且还需探得河水深浅。”“属下以为至少需要两天时间!”浍还没说完就被杨端和打断了:“两天,两天后燕军早就逃回城池了!”接着杨端和又皱眉说道:“工师有所不知,燕军与代军此时正在北岸数里外休整。”“还有大批粮草集中在北岸。”“若是两日才能搭好桥,那批粮草”原来燕军的运粮大队恰好赶到这里才得到前方溃退的消息。因为没有接到撤退的命令前方的不敢退而后方又源源不断的挤上来,不久就汇聚了一大批。秦军缺的就是粮草。几乎可以说有粮草就可以追击,没有粮草就算是放开城门让秦军打也没法秦军虽是勇猛但也无法饿着肚子攻城吧。所以,眼前最重要的就是不能让这批粮草回城。想了想,杨端和又问:“最好,可以让我军今晚便过河。”“如此一来,明日天色一亮便可杀他们个措手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