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调头就打算撤,但也就刚刚调了个头,于是就掉了个头。然后头在空中旋转了几下,就掉落在雪地里,最后还眨了一下眼睛。真尼玛后悔听固始汗的鬼话呀!风从耳边呼啸而来,飞起来的人头喷洒出鲜血,在空中散开,瞬间结成冰,就像一颗颗红色的宝石。杀戮中,人的生命失去了意义,时间也失去了概念。转眼三个小时过去,三万瓦剌人从被破防,到大崩溃,到被碾压,到全部溃散,再到现在的大追杀。这一战几乎将入关的五万瓦剌人杀得差不多了。远处的雪原上,密密麻麻的明军还在追着瓦剌逃兵砍杀。追了多久?追到第二天上午,各路明军才折返回来。基本上能杀的全部杀了,实在追不上的那也没有办法了。雪原上到处都是尸体,越往远处,尸体的分布越分散,但是延伸到百里之外。瓦剌人做梦都没有想到,明军这么狠,能追到上百里!这简直就是锲而不舍的追杀。那些有幸逃脱的人惊恐万分,他们毫不犹豫,一路朝嘉峪关的方向逃去。不,准确的来说,朝嘉峪关的南边方向逃去。他们担心如果走嘉峪关附近,那里的明军会拦截他们。所以最好是最祁连山山麓下,从那里出去。但他们不知道,洪承畴此时已经在那里磨刀霍霍了。正月五日,大获全胜的明军再次集结完毕。稍作停留后,崇祯立刻向嘉峪关一带快速挺进。浩浩荡荡的明军铁骑越过了茫茫雪原。这一路上无数被瓦剌人攻打的城寨听说朝廷王师来了,无不出城欢迎。正月初十,天空灰蒙蒙的,偶尔有几道光束透过厚厚的层云散落下来。在远处的天边,有一座雄关要塞,它巍峨地耸立着,古老、苍凉,却又坚毅、不屈。那就是长城最西端的嘉峪关。散落的一部分瓦剌人刚刚逃到嘉峪关附近,就被曹诏的部队砍成了碎片。另外一部分人从南边的祁连山逃走,正在庆幸自己逃过一劫。哈哈哈,还是我们聪明,我们从祁连山走,明军怎么也没有想到我们从这里走。拜拜了您嘞!这些逃走的瓦剌人带着一些战利品,喜滋滋地准备出关,脸上的笑容都开了花,那叫一个高兴。他们高兴,他们笑呵呵。洪承畴也高兴,洪承畴也笑呵呵。洪承畴好歹现在也是西部军区的总督,在正式坐稳位置前,他最想要做的一件事情就是刷战功。他原本还在担心皇帝陛下会不会把人全砍了,没有人从跑到他这里来了。现在看来,这种担心是多余的。不仅有人从他这里走,而且还不少,好几千人。瓦剌人:我真聪明。洪承畴:我的大刀已经饥渴难耐!于是在一个天气灰蒙蒙的下午,洪承畴带着两万明军,将这些瓦剌人全部抹了脖子。一个都没有放过,有逃跑的,但追了七八十里,把对方砍成了肉泥。截止到正月初十的中午,入关的瓦剌人几乎被扫空了。而皇帝,也抵达了嘉峪关。巍峨的祁连山延绵到天尽头,古老、壮阔。崇祯向西边眺望而去。这里就是一千多年前那个年轻人驰骋的地方。前面就是酒泉,据说是霍去病将汉武帝赐的御酒倒入了泉中,让全体将士共享,遂后人称之为酒泉。皇帝来了,嘉峪关全体军民热烈欢迎。不过,在嘉峪关做了短暂的补给之后,崇祯并没有做停留。他继续挥师西进,朝嘉峪关之外的敦煌杀去。关外的蛮夷做梦都不可能想到,这个时候居然会杀出一支明军。敦煌是河西走廊最后的一个重镇,敦煌西边的玉门关外,就是西域了。这是汉武帝时期开边定下来的,历朝历代皆是如此。敦煌也是中原王朝与西域化、经济交汇点。在大明朝开国之初,为了巩固西北的边防,朱元璋在这里设置了沙州卫。但是在明朝中期,嘉靖三年,敦煌被吐鲁番攻占,明朝放弃敦煌,关闭了嘉峪关。从此,大明朝的边境最西陲就是嘉峪关了。也正是那个时候开始,西北各部蛮夷不再供奉大明。嘉峪关外,成了蒙古人、吐蕃人的天下。西域的丝绸之路从此断裂。此去已经百年有余,蒙古人和吐蕃人当然不会想到突然会出现一支明军。可明军偏偏就出现了。出嘉峪关后,没有任何明军的城寨,不可能有粮草补给。怎么办?很简单,大军自己带了一批,足够半个月,另一批就以战养战。这里原本以前就是大明朝的地方,朕在自己的地盘取点东西,不过分吧?正月十三日以后,大批明军深入关外。关外的吐蕃人和蒙古人迎来了他们的噩梦。明军在短短的数天之内,纵深300里,一路如秋风扫落叶一般,看到蛮夷就杀,杀得血流成河,血河再冻结成冰。前前后后,足足有上万蛮夷被明军夷平。这无疑是对关外瓦剌人和吐蕃人以重创。正月十五,一个天气晴朗的中午。固始汗的多尔济带着他的残兵败将,在雪原上赶路。多尔济庆幸自己越过了荒漠,抵达嘉峪关以西。再往前走200里,就到敦煌了。这里已经很安全,明军不可能赶过来了。多尔济说道:“此次回去,我和硕特部恐怕要大乱,你等若是愿意支持我坐大汗的位置,以后和硕特部就是我们共同说得算。”“多尔济,我们凭什么听你的?”说话的是固始汗的五儿子巴托。“兄长,呼和巴日已经取得了不少人的支持,如果我们还不联合起来,大汗的位置就是他的,如果他成了大汗,我们都得死!”他继续说道:“若是我成了大汗,联合青藏吐蕃人,说服准噶尔部,咱们再次大军南下,攻击明朝,为父汗报仇!”“明朝经此一役,必然也是元气大伤,若是我等击败明朝,威望大涨,便能统一各部!”正当多尔济意气风发的时候,后面突然传来一阵阵铁蹄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