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有些不敢相信自己看到的,昭王如今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比他还小了几岁,怎么会这么快,便走了?这实在让他有些难以置信,宣文帝上下仔仔细细看过一番,确认这是昭地那边来的急报,并且上面还有着昭王世子的印鉴,这才有些颓然地放下了手,神色看上去也有些恍惚。“父皇,您节哀。”太子赶忙上前搀扶着他,生怕对方出了什么差错。宣文帝却像是累极了一样,还能镇定地开口,“准了世子的请,让他带昭王回京吧。”昭王的陵寝很早就开始兴建了,就建在离都城不远的地方,如今不过才完工几年,陵墓的主人就要住进去了。昭王若是要回京,自然是要让昭王世子护送的,而像他这样的封地世子,入京也是要获得皇帝的准许之后,才可以进的。因此这封急报除了告知昭王的死讯,另一件重要的事情,自然是要求得宣文帝的许可。除此之外,昭王薨逝,世子继位,也是要有朝廷下发的文书的。宣文帝允了对方的请求之后,便捏着手里的信,一步一步地回了自己的殿里,朝着太子挥了挥手,“你不必跟来,自去拟旨就是。”太子看样子还是很担心父皇现在的状态,但是见对方似乎并不想要自己的陪伴之后,便对一旁的侍从叮嘱着,让他们好生伺候着,仔细些不要分神。作者有话说:? 第77章到了殿中, 宣文帝坐在榻上,又将手里已经被捏得发皱的信纸展开, 再一次仔仔细细地看过了上面的每一个字。在看到“昭王偶感风寒, 其后头痛欲呕,延请名医后,二日则亡”, 这一句之后,他像是根本看不懂字的意思一样, 来来回回看了许多遍,最终才不得不承认, 昭王, 他这个年纪最小的弟弟,居然真的走了。他也没想到, 这样一个活生生的, 前些日子不久还给他写了信来的亲人,居然会如此突然地生了急病, 人就没了。这样的轻巧, 这样简单的一句话,让他不由得闭上眼睛,脸上也带着苦笑,像是要落下泪来。宣文帝这一辈的兄弟之中, 只有昭王与他关系最好, 或者说, 昭王与大部分兄弟关系都不错,其人实在是个讨人喜欢的有趣家伙。可是又怎能料到, 居然是他这一辈中最小的一个弟弟, 先他们这些兄长走了。宣文帝长叹了一口气, 将手中的信放在了桌子上,手抵着额头,也不说话,不知在想些什么。殿里也安安静静的,没人敢这么不长眼地在这个时候来打搅他。从窗外投射进来的光,照在他身上,分明先前还觉得温暖正好的阳光,如今却让他觉得有些寒冷。他一个人的身影孤寂地留在殿中,许久未曾动弹。……几日之后,昭王世子就收到了朝廷发来的折子,便立刻动身,准备将父皇待会京城里去,好生安葬。在此之前,他前去拜见了自己的母妃,也就是曾经昭王为了她宁愿和自己的父皇大吵一架,封地封在这么偏远的地方,也心甘情愿的那个人。昭王妃如今容貌依然年轻,根本不像不惑之年的年纪,模样也不像曾经京中人猜测的那样,是个容貌艳丽,媚眼如丝的人,反倒看上去清丽大气,只比寻常女子端正几分而已。“你带着他们去吧,我会留在昭地,好好照顾这里的。”“母妃,您,不想去送送父王吗?”昭王世子有些不解,他知道自己的父母一向恩爱得很,可是如今父亲走了,为何母亲不愿和自己一同送他入京呢。“我很清楚,他已经走了。昨日入棺之前,我已见过他最后一面,也不必再送了。”“而且,等我死后,我会葬在他身边,永远陪着他的,也不差在这一时。”“你们带着他走了,这昭地还是要有人看着的,你们几人便安心去吧。”昭王世子闻言,也不再劝自己的母妃,他知道,对方下的决定,就是连自己的父王,都很难动摇。因此,他便立马让人准备好行囊,准备快些启程,他还要和弟妹们,带着父皇早日去往京城。等他走后,昭王妃才像是卸下一口气一般,不自觉地摸着手上的一串玉珠,眼神低垂,神色间也有些黯然。人死如灯灭,她自然清楚得很,这些年来,她也不是没见过有人死去,只是当这件事情真实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时候,她才能真切体会到旁人所说的那种痛彻心扉的痛楚。没有谁能想到,原本一向身体不错的昭王,居然只是因为一场小小的风寒,就引发了心疾,没过两日便撒手人寰了。昭王妃抚着自己的胸口,轻拍着,像是要压下心中泛起的阵阵痛意一般。如今他走了,世子也要带着孩子们一同入京,昭地就只剩下了自己。这里地处偏远,虽说不像广平城那样,城外就是西戎,但是周围也是有一些小部族的,往日里也偶尔会来这里抢劫。后来还是昭王来了这里,靠着自己脸皮厚,从陛下那里要来了不少银钱支持,大力修建此处,鼓励生产行商,这么些年下来,这里才由原本的荒凉之地,慢慢变得有人烟起来,过往的商人也多了些。虽说有些人依然还是吃不饱饭,但是起码能保证饿不死人了,一些人家也能从商人那里买到其它地方的好东西,慢慢也能攒些钱下来,这样大的转变,也使得昭地的百姓对昭王都无比敬重。因此,她才要留下来,好好替他看着这个好不容易才建设成如今这副模样的昭地,不能让他之前的努力白费了。……昭王世子带着一行人出了府之后,便看见外面站着许多百姓,这些人都是自发前来的,小儿手里还捏着花,几个颤颤巍巍的白胡子老人,手里捧着一件由无数布料组成的衣裳。“世子,这是我们做的万民衣,咱们不能送王爷回京,就让这件衣服送大人一程吧。”昭王世子接过了他手上那件展开来极大的衣裳,上面确实是由一块块普通人家的布料缝合而成的,看上去还有些丑。但是他也能看出来,这些布料想必是他们家中最好的了,外面这些百姓身上穿着的还是那些极为简陋的布衣麻衣,这件万民衣上的布料却都比他们身上穿的要好上一些。他朝着众人行了一礼,声音里还有些哽咽,“多谢诸位。”然后他就将这件衣裳盖在了昭王的棺椁上,那样子看上去有些不伦不类,却让众人都不由得落下泪来。“诸位,我便要送父王回京了。”从王府到城外的这一段距离,都有许多人站立在街道两旁,注视着马车的离去,还有些人忍不住低泣出声。到了城外,依然有人紧紧跟着队伍,看上去像是要随着他们一同上路一般。还是昭王世子开口相劝,让他们送到这里便是,可是转头回去,不必再送,那些人这才停下脚步,目视着这一行人的离去。马车里,还有他的一个弟弟一个妹妹正坐在那里,他们虽然年纪小了些,但是也不是不知事,已经知道了自己的父亲真的走了,两张小脸都没有了往日的笑意,皱着一张脸看上去像是两根苦瓜一样。妹妹的眼睛也是红红的,像是才哭过一样,她回头看着那些仍旧依依不舍,站在原地看着他们离开的百姓,神色间也有了些许好奇。“兄长,他们这样做,是因为父亲是个好王爷吗?”昭王世子摸了摸她的头,“是啊,父亲是个好人,让他们过上了好日子,这些百姓才会自发地来送父亲。”她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不再开口询问什么,但是那些人对父亲的肯定和赞许,还是让她原本低落的心情好上了许多,不再那么难受了。还有那么多人,会因为父亲的死而难过,会一直记得父亲的名字,或许对于父亲来说,已经是一件极为满足的事了。世子也有些感慨,谁说百姓都是些愚民们呢,他们也很清楚,谁对他们好,谁对他们不好,这些都是一眼看过去就能明白的事。父亲这些年来为他们做的事,也不算白费了,想到这里,他的心情也好上了几分。只是京城,他以往还从未去过呢,只听父亲话中曾提起过,也向他讲述过那里的风土人情,只是自己还从未去过,亲眼见识过。这么一想,昭王世子的心里,也不由得升起了几分忐忑,只是他毕竟是长子,还带着两个弟妹,这样紧张的情绪自然不会显露人前。打眼看上去,他反倒是镇定的很,看上去一副游刃有余的样子,一点都不担心京城的事。这样的态度也感染了周围的人,其余的侍从下人们,见到他这副镇定样子,心里也少了几分忐忑不安,充满了信心。? 第78章回京的路途非常顺利, 离京城还有一小段距离的时候,世子身边的一个清瘦文人上前求见。世子急忙将来人迎进了自己的马车中, 态度十分恭谨, “明先生,寻我可是有什么事?”他朝着对方行了一礼,虽然自己贵为世子, 但是他一直都十分尊敬这位明先生,二人相见时也会主动向对方行礼。母亲一向告知自己, 明先生这样的人,若不是父亲运气好, 碰上了对方, 又帮了对方一个小忙,像他这样不喜欢官场争斗的人, 是不会主动上前揽事, 也不会主动求官的。而明先生原本只是想报个恩,为昭王出个有用的主意, 自己便可以继续安心远游去了。却没料到, 昭王实在是个脸皮厚的家伙,知道明先生才干十分出色,又思及自己这里实在是缺人得很,尤其缺一个像他这样的能臣之后, 便想尽办法撒泼打滚也要将他留下来。总之, 最后明先生还是留了下来, 其中缘由除了被昭王烦的没办法以外,其实更多的还是因为昭王的确是个说到做到的人, 承诺相信自己的话, 并且听自己的一切谏言, 不会让自己在官场上被人烦扰,这些他全都做到了。昭王甚至还让自己最出色的儿子拜他为师,这些年来,在昭地,自己的话语权几乎只在昭王之下,实在是给了他足够的礼遇。因而明先生也最终被折服,留在了这个荒凉的昭地,尽心尽力地做事,一直留到了如今。……他看着眼前身着素色衣裳的年轻人,这人模样融合了昭王与王妃所有的优点,看上去俊秀出尘,不由得让他想起曾和自己共事那么多年,却又英年早逝的人。那人实在是个让人又气又笑,却发不了什么火的家伙。在意识到自己时日无多,捱不过去的时候,那样一个素来任性,惯爱耍赖的人,到最后也只是让自己好好保重身体,不要像他这样。话语中,也不曾强求让他继续留下来,辅佐世子继续管理好昭地,甚至言语中还有几分歉意,觉得自己让他原本游历四海的想法落了空,一直留在如此荒凉的昭地。还劝了他两句,让他若是还有想法,便可以继续游历去了,反正世子如今也大了,昭地现今也发展得不错,还有王妃在一旁看着他,只求守成的话,已是绰绰有余了。明先生却是难得刻薄了他两句,“你可真是个好爹,自己走了,倒不管你儿子死活了。”这话虽然不好听,但是昭王一下子就听出了他的意思,这便是说他不会离开昭地,会继续辅佐世子了。因此,他倒是也不甚在意,反倒是笑着咳了两声,“有你这句话,我也放心了,你瞧,这回可不是我逼你的了。”明先生还想习惯性地回两句嘴,但是见他这副脸色苍白的模样,最终还是沉默了,没再说话。纵使他胸有韬略,有经天纬地之才,也毕竟是个凡人,生老病死对他来说依旧是一件无能为力的事。见到与自己相识甚久的好友,如今时日无多的模样,即使是一向豁达的明先生,也不禁感慨起世事无常来。原本他还以为,昭王这样精力十足,喜欢热闹的家伙,估计会比他这样不想动弹,又讨人厌的家伙活得长久许多的,或许还会为自己送终,哪能想到,居然是对方比自己先走一步呢。……明先生不过一晃神,便伸手将世子扶起来,“世子不必多礼。”他对世子的印象倒是不错,这样一个守礼聪慧的孩子,性子和昭王半点不像,竟是昭王的亲生子,这是他最初一直都困惑不解的事,或许真的是子肖其母吧。“世子要如何处理那万民衣?”他上来便直接了当地问了对方这么一句。世子听了这话,先是有些没反应过来,不过很快便了解了对方的意思,“先生是指,那万民衣或许会惹出什么事端来吗?”他并不是什么愚笨的人,很快便意识到,对方是说这万民衣不仅仅只是一件衣裳,还代表着民心,这或许会让旁人生出些忌惮来。“可是,昭地苦寒,即便是得了昭地的民心,这也……”“若王爷只是个寻常官吏,这当然不是什么大事,如此美名兴许还会得到朝廷的嘉奖,但是他却是封地的主人,这自然不同。”“可,听闻那皇伯父并不是什么心胸狭窄之人,倒有容人之雅量,而且,父王都已经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