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巅峰小说网>其他综合>818那些错过改变历史的女人们[历史直播]> 38. 第三十八章 给吕雉直播刘盈之死 二合……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38. 第三十八章 给吕雉直播刘盈之死 二合……(1 / 2)

留侯,张良,汉初三杰,战国时期的韩国贵族之后,父祖曾在韩国五朝为相,少年时就曾行刺秦始皇,后来习得《太公兵法》,成为刘邦的首席智囊。

刘邦抢先进入关中,“约法三章”,是他出的主意,奠定了刘邦的人和基础。

鸿门宴若无张良在侧,说动项伯保护,刘邦就死在了“项庄舞剑”之事。

不听张良劝阻,攻下楚都后就飘了的刘邦被项羽反攻导致全军覆没,家人被擒,只剩下十几个人逃走,却靠着张良的“下邑之谋”策反英布、联络彭越、重用韩信,终于扭转战局,获得楚汉战争胜利。

大汉开国功臣无数,战功赫赫的大有人在,可能在立下战功之余,还能在刘邦手下全身而退的,只有张良。

就连曾经和刘邦称兄道弟,从沛县一起打拼出来的萧何,到最后也是不惜自污声名,还去牢狱里走了一圈,最终才能死于榻上,保全家族名声,而不似韩信那般,不仅自己英年早逝,还连累三族被诛。

只有张良,在大汉正式一统天下后,就从“帝师”的位置退了下来,借着身体病弱和潜心修道之名,逐步退出朝堂,很少参与刘邦清剿开国功臣的谋划,也以“疏不间亲”之由回避皇室争斗,直到萧何给吕雉建议,让她找到他求助时,才给出了个主意,请来商山四皓辅佐太子。

这一计,彻底击垮了刘邦的易储之心,稳住了刘盈的太子之位。

可谁能想到,刘盈这太子稳住,皇位到手之后,居然没当两年就能禅位给吕雉了呢?

张良起初不解,在看过天幕神谕后世之事和吕雉下令开荒种植高产新粮、鲁元公主造纸、开办太学书院等一系列措施之后,他不再远游,而是留在长安,想要看看吕雉母女到底能将大汉变成什么样。

结果就被吕雉拉壮丁成了太学书院的院长。

其实也不能算强拉壮丁,张良从看到元纸的制造术,到雕版印刷,就已经见猎心喜,自己还亲自上手雕刻了一版《太公兵法》,要不是体力不支,他甚至想连和韩信一起整理的一百八十二家兵书都雕版刻印出来。

尤其是韩信亲自著作的三篇兵法书稿。

这也是吕雉亲口向他提出的嘱托。她虽不能让韩信死而复生,却可以借由保留他的著作,请张良代为传授,将他的兵法战术思想传承下去,以告慰他的在天之灵。

毕竟,在原本的历史线上,韩信亲笔所著的兵法三篇,早已遗失,后世之人只能从他的辉煌战绩中去想象他的军事才华,却无法亲眼看到他的著作。

这一次,有吕雉亲自下旨,张良执笔为韩信兵法做序,刻印留存在太学书院中,供所有有心于此的学子借读,再也不会让他遗失在混乱之中。

这种事,张良自然无法拒绝,甚至乐在其中。

当初他和韩信将一百多家兵书整理归纳总结,形成三十五部兵法集注,还整编修订了军中律法,在韩信死后,这些都留在他那里,直到如今,终于可以重见天日。

尽管如此,他还是没想到,刘盈会拿一份征讨匈奴的战略方案来向他讨教。

刘盈和鲁元公主管那洋洋洒洒上万字的兵法策论叫战略方案,张良虽不知他们从哪里学来的新名词,但也知道十有跟那天幕脱不了干系。

所以他也没客气,直接了当地问道:“这就是那个卫青和霍去病征讨匈奴的战术分析和总结?”

刘盈有点汗颜地点了点头,坦白地说道:“里面大部分观点是后世之人根据当时的记载所做的分析,我看过他们所画的地图和对当时双方兵力的分析,应该很接近当时的情况了。”

他可不敢在张良面前撒谎,这种事一戳就穿,张良教过他多年,对他有多少斤两一清二楚,他没那个本事做出这种程度的战术方案,那么隐瞒和欺骗只会失去张良的指教。

张良沉吟了一下,不动声色地翻看着刘盈记录下的战术分析和总结。

这里对卫青和霍去病的战术分析,并不是一个人的手笔,更像是许多人从多方面做出的分析,细致到路线图和军需供给,时间点,对战人数、武器、装备……他虽然不知道这些后世之人是如何能够跨越千年时间,从那些记载中找到如此细碎而繁杂的细节记录,却被他们的缜密和狂热所震撼。

是的,狂热。

那字里行间,仿佛亲眼看到少年骠骑孤军深入大漠,破王庭斩敌寇,杀得敌人闻风丧胆,使匈奴人悲歌:“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

从卫青奇袭龙城开始,七战七胜,自此大汉与匈奴之战终于反败为胜,十年间,他以战养战,收复河朔、河套之地,筑城设郡,迁徙内地十万百姓至此安居,修复了秦朝时期蒙恬所修筑的工事和长城,不但解除了匈奴对长安的直接威胁,还建立了进击匈奴的前沿基地。

张良虽然没有跟着刘邦参加那次对匈奴之战,却也曾事后分析复盘,研究过战败的原因。

归根结底,匈奴以骑兵为主,一旦他们集中兵力,突然发起进攻,就算刘邦所率的四十万大军也只能困守白登山,他们占据的是机动优势,来去如风,让汉军很难抓住反击的机会。

但同样匈奴也不擅长攻城,才会包围白登山七日七夜后,最终谈和放刘邦离开,因为冒顿也很清楚,硬攻之下,他们的损失也绝不下于汉军,而作为一个多部落联盟的首领,一旦手下实力受损,随时都有可能被取而代之。

而卫青能够取得对匈奴反击战的胜利,从而扭转战局,也是因为他同样采取了机动作战的方式,避开匈奴大军的正面作战,采用“迂回侧击”的战术,绕到了匈奴后方,掠夺其牲口,烧毁草场和营地,使这些部落失去过冬粮草,冻饿而死不计其数,失去了来年再犯的战斗力。

故而当卫青收复河套地区,筑城防御后,匈奴人就很难再突破防线取得以往的战绩,反而屡屡被卫青和霍去病带领机动骑兵,深入敌后,集中优势兵力实行部落“斩首”战术,使平时分散各部的匈奴部族失去首领后战斗力大幅度下降,难以组织起大规模反击。

如此有功有守,破坏草原游牧经济,斩除部落首领,卫霍二人作为汉武帝时期的大汉双璧,以其辉煌的战绩彪炳史册,成为后人津津乐道的战神。

张良仔仔细细地从头到尾看了三遍,视线最终落在其中一句并不算起眼的标注上:“一汉当五胡”。

那是后人从《汉书陈汤传》中得出的论述(注1),是说匈奴人的兵刃朴钝,弓弩不如汉军,故而汉军可以兵器和兵法上的优势,打出一比五的战损比。

他虽然没有亲自上阵杀敌,但作为军师对汉军的装备战术自是了如指掌,自然知道汉军与匈奴兵在武器装备和战术上的差距。

匈奴人自幼长于马背,精通骑射,能忍耐北方的苦寒天气和恶劣地形,全民皆兵,来去如风。

但汉军在防守和军阵对抗上则长于匈奴,尤其是在长戟的护卫下,汉军的弓弩射程和杀伤力远胜匈奴,步兵作战时,匈奴人的铠甲盾牌也无法抵挡汉军的长戟强弩,只是上次白登山之围,是因为刘邦轻敌,先后击败了韩王信和匈奴联军后,被冒顿示弱诱进,仅率先头部队到平城,步兵尚未到齐,就被冒顿埋伏的数十万精锐部队包围,才导致了此次大败而归。

尽管如此,汉军在人少的情况下仍能坚守白登山七天七夜,给匈奴兵亦造成重创,才有后来收买阏氏说服冒顿的余地。

只是汉军元气大伤,加上汉初的经济萧条,国库空虚,百废待兴,也着实撑不起再次大战,刘邦才会借着刘敬建言和谈。

而如今,吕雉正式执政虽然不过短短两三年时间,可她们母女给大汉带来的改变之大,甚至超过张良半生所见,直到亲眼看到了天幕直播,得知前因后果,他才终于明白其中原委。

若是放在以前,张良或许也会劝吕雉顾全大局,不要妄兴刀兵,可在眼下女帝当政,全国粮食丰收,国库粮仓爆满,书院大兴,人才辈出之时,让她再去“委曲求全”,忍辱含垢地向那冒顿单于低头求和,则绝无可能。

鲁元公主亲自请战在先,刘盈亦请出战随行在后,张良原本也和萧何一同上书劝阻,可现在看了刘盈整理的这份资料,却改变了主意。

“敢问公主,欲行兵事,当知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之理,尤其是此番北征匈奴,路途遥远,一旦粮草不济,纵有万夫不当之勇,亦难施展。”

以往汉军作战,军需后勤之事,多由萧何主管,后期亦有吕雉参与,保障了汉军的粮草供应,才能使他们心无旁骛地作战,故而萧何未上战场,仍能位居“汉初三杰”之首,可见一斑。

鲁元公主可以说是在战乱中长大,后期亦跟着吕雉,亲眼看着她如何协助萧何处理后勤政务,自是晓得其中利害,当即便拿出了另一份文书,向张良汇报。

“先前太学大考之时,我曾从中挑选精于算术之人,协助兵器局改良弓弩刀箭,历经两年时间,已制成重弩五百,轻弩过万,弓箭支亦有改良,射程较之以往增加约十步,胜过匈奴常用弓箭一倍有余。”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