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荣此人,比朱至年长两岁,却是杨士奇在游历之时偶然结识的才子。
年轻的确是很年轻,但是这么一位虽然是读书人,却也极喜于边防,重武。
朱至召见了人聊了小半天,毫不犹豫的拍板把人带上,一道前往北平。
按杨荣的意思,他也是想跟着朱至,趁着此刻边境未定,北元蠢蠢欲动之际,能够跟在朱至的身边多学着点。
至于朱至问起他是否要参加科举时,杨荣也答的直接,科举肯定是要参加的,但不是现在。毕竟他还年轻,历练不到位,写出来的文章总是差了那么一点意思。
对自己要求高的杨荣,这才想着是不是应该跟谁一道学学?
他这话一丢出去,杨士奇一听马上想起了朱至。正好朱至身边也得多添几个得力的人,像杨荣这样年轻有本事还想学习,将来也能为国效力的人,正是朱至想要的。
既然大家一拍即合,那就不用说了。
朱至不管朝堂上是怎么准备粮草的,应天里头,她眼下能办的事儿必须得办。
齐家村丰收了,当得知产量竟然比一般的粮种翻了一倍时,可想而知在场所有人受到的震撼。等所有的稻谷都收好之后,来了一个合计,看着上头的数据,没有人能坐得住。
朱至马不停蹄的将结果送到泰定帝的跟前,当然不忘带上一把粮食。
泰定帝原本在跟朝臣商议朝事,听说朱至从齐家村回来了。一直记挂着此事的泰定帝也不管面前这些臣子们是何想法,立刻让人把朱至叫进来。
既然泰定帝不介意朱至在众臣的面前露脸,朱至也不是不敢见人的人,马上拿着粮食走了进来。
“如何?”一见朱至,泰定帝不给朱至见礼的机会,只要结果。
“收成翻了一倍,这是粮食。”朱至简明扼要,更是将刚刚收获的稻谷送到泰定帝的面前。
稻谷颗颗饱满,泰定帝立刻捏碎,看到里面白净的大米粒时,更是吃了一口。
“陛下。”泰定帝如此动作,在场的臣子颇有些担心。泰定帝根本顾不上他们,扬手阻止他们出声,只问朱至道:“只是粮种?”
“还有肥料。”朱至可不能把另一样东西的功劳抹去。两种是关键,但是化肥同样也关键。
泰定帝再也坐不住的站了起来,“果真能够再种一季吗?”
不怪泰定帝激动,毕竟按现在朱至给的保守估算,这样的粮食收成比之从前,那可是翻了三倍。
这个数据给到泰定帝,泰定帝想着,心中已经是一片火热。
难得情绪外露的泰定帝,目不转睛的盯着朱至,只希望能从朱至那里得到一个肯定的答案。
“等到了年尾就知道了。”朱至只用事实说话,不过现在可以肯定的告诉泰定帝,“这样的粮食,只凭这样的收成也足以推广整个大明。”
泰定帝也不管是不是还能再种一季的,确实就凭这一回的收成也值得推广。
“对,的确应该推广整个大明。还有肥料。”泰定帝激动的来回跺步,更没有忘记朱至刚刚提及的肥料。
“肥料可以推广,教起各家各户,毕竟都不算是什么稀罕的东西。研究出粮种还有化肥的人,是不是应该予以奖项激励?他们的作为功在社稷,也在千秋。”朱至必须得给人讨赏啊,粮食是天下的根本,做出如此贡献的人,必须要予以肯定。
唯有如此,才能激励各种各样的人才,朝不同的领域研究,以令大明百花齐放。
“赏,而且要重赏。”泰定帝从来不是吝啬的人,尤其这是他登基以来收到最好的消息。
“你把这些功臣的名字罗列出来,朕要亲自召见他们。他们既然能研
究出这样的粮种,未必不能更上一层楼,朕希望他们可以继续研究下去。”泰定帝也是敏锐的人,通过这一点已然发现,未必不能按照现在的研究方向继续让人研究下去,以令大明的粮种更好。
朱至默默的给泰定帝竖起了大拇指,亲爹这脑子就是转得快,和她想到一处了。
“是。”朱至爽快的应下一声是,表明了配合。
旁边的人也就只有一个朱雄英能听得懂他们到底在说什么,其他人都是一脸懵。
可是看着泰定帝高兴的样子,他们还注意到朱至给泰定帝的稻谷,按理来说尚未到收成的时候,不应该有稻谷才是。朱至是打哪儿弄来的稻谷?
“这件事你的功劳最大。”泰定帝再怎么高兴激动要赏别人,也没有忘记如果不是朱至,这些事未必可成。所以,功劳最大的是朱至。
“我的功劳,我得到的奖赏已经够多了,爹就不用想着我了,倒是这些默默无闻却做出功在社稷的人,应该重赏。好让天下人知道,不管他们做什么事,只要利于百姓,利于天下者,朝廷都会予以肯定。如此一来,必能激励天下人才各方面发展。读书人,当官的官位毕竟有限,需得发展各行各业才能让大明百花齐放,现盛世芳华。”朱至的想法一向算是直接,人不能在一棵树上吊死,读书能够光宗耀祖,也不是只有读书才能光宗耀祖,对吧?
泰定帝听得一愣,但也明白朱至本意并不是想要让人不读书,而是要引导读书人朝不同的方向发展。
像朱至说的那样,朝廷的官位毕竟有限,天下读书人有多少?
难不成考不上科举,当不了官的读书人就不能朝另外的方向发展了?
只要能做出有利于设计,有利于百姓的人,就应该予以奖赏。
朱至希望泰定帝能开这个口子,激励各方的人才为大明所用。
“儿子附议。”朱雄英第一个表态,朱至的主意很好,那就应该支持。
天下读书人有多少,读了书就奔着当官来吗?可是当官的人能有多少?不当官难道他们这些书就白读了?
读过书的人算是开了智,如果朝其他方向发展,未必就不能做出有利于大明的事儿。只要有功于国,就应该赏赐对吧?
一旁的官员们都没反应过来朱至和泰定帝在说什么,结果朱至又出了那么一个主意。激励天下人才没有错,可听朱至的意思,这是打算让人怎么着?不再一心奔着当官读书吗?
这跟他们从小受到的教育好像有点冲突,但朱至在背后又补上一句,有功于社稷,好像又不对了。
然后是朱雄英的附议,附议个啥?
“陛下,但不知公主所禀何事,能让陛下如此欢喜?”单纯就是询问询问的语气,可是谁听不出来这是在打听内情,想知道泰定帝和朱至到底在说什么,后面这所谓的发展各方面人才,要发展的到底是什么样的人才。
“齐家村的稻谷已经丰收了,而且是往年丰收之年的翻倍。”泰定帝只顾着高兴,把一旁的臣子都抛之脑后了,如今他们问起,泰定帝也高高兴兴的告诉他们。
果然是稻谷。
可是这才几月啊,既然丰收了吗?
众臣子们听得如同置身梦中,不可置信的望向泰定帝。
“安和公主刚从齐家村回来,一天的时间,在众将士的帮助下,齐家村的稻谷全都收好了,而且给出了统计,确实是数年来丰收年的翻倍。”泰定帝喜形于色,自然也知道底下这些臣子未必相信。可是事实摆在眼前,由不得他们不信。
“这可真是天大的喜讯。”泰定帝已经重申,那就证明了事情的真实性。一众臣子连连道贺。同样也是喜形于色。
“所以朕要赏赐研究出粮种还有肥料的人,若没有他们
苦心研究哪有这样的收成。”泰定帝嘴角弯弯,顺着道起奖励。
提到了奖励,一个个对视一眼,最后有人问出,“不知陛下打算如何奖赏?”
“封侯。”泰定帝没有犹豫的回答,“改进粮种以养天下百姓,功在社稷,封侯亦不为过。”
泰定帝都说了,功在社稷,确实封侯不为过。
朱至没想到泰定帝如此的大方,眼睛亮闪闪的盯着泰定帝。
“比照此例,凡能对社稷有功者,不一定需得在朝为官,朕都照赏。”泰定帝明显听尽了朱至的劝,认为赏赐赏赐,不一定非得给朝廷命官或者是出将入相的人。
“儿臣代天下各人才谢爹爹。”朱至高兴地冲泰定帝道一声谢。
“此类人才以后都由你来统管。”泰定帝想到朱至素来喜欢摸索各种各样稀奇的东西,为此朱至也赚了不少钱。
之前,泰定帝以为朱至是冲着钱,才会收拢各种各样的人才,如今看来却不尽然。
既然是朱至开了这个局,那么如果想把这桩事办好,就得让朱至继续发展下去。
“我一个人管不来,还是让哥哥陪我一起。”朱至哪能把朱雄英忘记。收拢人才为己所用的事,必须得拉上朱雄英才行。
再者不让朱雄英参与进来,朱雄英将来怎么知道,并不是只有会读书,会治国平天下的人才算是人才。
想想高科技发展的时代,难道不是因为各种人才的努力。大明朝至今还算是世界的强国,可是以后呢?要想一直强大下去,永远不会被人欺负,那就得发展科技。
没错,朱至未必没有打算推动科技的发展,让大明朝变成永远都为他人所瞻仰的存在。
泰定帝听到朱至的话,认同的道:“好,那你们兄妹一道。”
其实对于泰定帝把收拢人才的事交给朱至,这些臣子们还是有些芥蒂的结果,朱至立刻把朱雄英拉一起,也让这些臣子们心下稍安,朱至还是懂分寸的。
朱雄英本想拒绝,可一想朱至差不多就该北上了,此一去如何能再顾得上?
应天内的诸多事,朱至顾不上,难道他要放任不管?思及于此,朱雄英也就痛快应下一声是了。
泰定帝冲朱至道:“粮种一定要办好,绝不能出半点差错。”
粮种,可不止稻谷而已,这里头的意思朱至想是听得懂,也相当明白的。
朱至立刻点头,“齐家村的事伯父一直盯着,有任何结果伯父会及时来报。”
换而言之,就算朱至不在跟前,粮种的事朱至都已经交代人做好了,不管发生什么事,都不会妨碍粮食种下。
泰定帝心下稍安,打量朱至半响道:“还有什么旁的重要的事,一并交由你哥哥去办。”
显然,就朱至搞出一桩接一桩的事,叫泰定帝看出来了,朱至手里不定捏了多少准备起来的事,朱至不在跟前,能交给朱雄英办的就得让朱雄英办去,一时未必可成的大事,可以让朱雄英去盯着。
“奢香夫人此来也是想学梯田。毕竟贵州一带山高林密,梯田之事,我和沐伯父虽然提过一嘴,毕竟没有看到实物,沐伯父心下未定,奢香夫人比沐伯父心急,这不才借朝贡进应天,只为亲眼看见梯田是何模样。”朱至确实也有别的事须得跟泰定帝聊上一聊的。
结果泰定帝一听傻眼了,“梯田?”
对,这么一个词泰定帝可是第一回听,一脸懵!
朱至赶紧道:“您忘了多年前落第的秀才舒笙了?粮种的改进也好,梯田也罢,都是他弄出来的。您要是想听细节,让他给您细说。不过这时候他忙着。毕竟齐家村刚收成。他正忙着比对粮食有何不同。”
功劳朱至是绝对不会独占了,她不过是帮着一个人朝着
他认为对的方向不断前进,真正动脑子费心神的另有其人。朱至得把人推出来,也好向天下人竖一个典范,叫他们知道,考不上科举并不是就没有出人头地的机会。
科研人员,请大家各展所长吧。
“他何时得闲让他进宫,与朕好好说道说道。”泰定帝是期待的,朱至说起梯田,若是顾名思义,该是如同梯纵一般的田地,这是何等场面,想像着,泰定帝已然迫不及待。
至于舒笙不得闲,朱至说得够清楚的,人家可不是忙着玩,而是确实有要事,泰定帝有什么不能等一等的。
“好。”朱至想到这事,更深一层就考虑了科举的内容。
八股文什么的,那是要把人框死,框得死死的,舒笙一个早年被划掉的秀才,如今却做出利于社稷,利于千秋的事,正好可以开一个口子。
嗯,不急,不能急是吧。
朱至努力让自己稳住,只为不过早暴露自己太多的小心思。
泰定帝岂知朱至心里不知有多少的盘算,心情好的新帝啊,打发了臣子后,更是让朱至拿来刚得的新米,且试试味道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