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改名没多久的赵元侃,很快又再改名为“赵恒”。
姜烟看着这一家子的事情,有的时候都快相信,世界上真的有报应之说。
高梁河之战后,赵炅听说了那些将领在自己失踪后还想改立赵德昭,回了汴京不久就因为赵德昭为那些将士们讨赏的事情斥责赵德昭。
结果赵德昭自刎而死。
后来又因为猜忌弟弟赵廷美,将其连连贬斥,最后赵廷美三十八岁在房州吐血而亡。
至此,赵匡胤虽有后人在,可到如今能够继承帝位的,便只有赵炅后人。
结果,赵炅看重的长子因病疯魔,二子意外暴亡。
至于后人,更是一代不如一代。
可以转圜的时候,王纲不振。君王有道的时候,却已经是积重难返。
姜烟叹息,唇角拉出一点无奈又讥讽的笑。
只是现在看着那个受封的男人,那点讥讽又渐渐淡去。
从唐朝灭亡,五代十国这七十八年,一直到这一刻。
汉人王朝终于迎来了时隔近百年之后的第一位太子——赵恒。
大宋皇帝们的过失暂且不提,至少这个大宋的出现,将华夏大地从一片混乱中拯救出来,重新走入了有秩序的王朝。
“一个……没有完全统一的王朝。”姜烟长长叹气,看着太子的这一幕心中复杂万分。
至少在这个时期,所有人都以为未来是一片光明的。
赵恒成为太子后,也算是励精图治。
在做开封府尹的日子里,赵恒甚至数度让京师监狱空旷。
姜烟打着哈欠,揉了揉有些泪湿的眼睛,望着还在灯下看公文的赵恒,实在是忍不住了,说:“你不是已经当过一次太子了吗?怎么还这么激动?”
赵恒微胖的面容精神满满,捏着笔在砚台边舔笔。
“的确。可如今再来一次,我依然觉得内心激动澎湃。”
赵恒轻笑:“我知道爹是在大哥和二哥都不在了,这才注意到我。贤德我比不过大哥,才华比不上二哥,可我想试试,或许我能当好这个太子。”
姜烟点头,非常不客气的说:“其实你早年还是很勤政的,至于后面……”
她没再说下去。
相比赵炅的继位,赵恒继位时还经历了不小的波折。
如果不是宰相吕端敏锐,反手把试图操控新帝继位人选的王继恩关在了书画阁里。
又去跟皇后据理力争,这才使赵恒的继位顺利进行。
说话间,王府书房化作皇宫书房,面前的赵恒也从当初的青年成为了坐在高位上的暮年男子。
听到姜烟这话,赵恒心里不忿。
他脾气再好,性格再软,也不能在听见有人如此说他的时候还无动于衷。
“朕如何不好?”
赵恒第一次在姜烟面前展现出了怒气。
起身绕过面前的桌子,每走一步便厉声道:“朕继位后,免除之前拖欠的田赋,欠债被抓的那些也一并豁免,消除债务高达二百六十余万。百姓无不夸赞。”
“朕虚怀纳谏,严慎用法。在位期间,耕田扩增,引入新稻,产量丰富。民间繁荣,税收富足。这有不好?”
北宋经济繁荣,便是从赵恒手中起。
宋真宗在位期间,人口从他继位前的四百万户,到他去世,已经有八百六十余万户。
为了可以尽快救助受灾地区的民众,建立常平仓。
对百姓,宋真宗的确可以说得上是一位明君。
无论是在用法尺度,还是在引入新稻的这件事情上,也的确是有积极意义的。
但是……
“澶渊之盟呢?”姜烟起身,也来了精神,直面赵恒:“宋军大胜,士气高涨,你却畏首畏尾。”
“辽军勇猛,那萧太后更是早有准备。姑娘就真以为打过去,一定能赢吗?”赵恒拍着一旁的桌子,低吼:“那是千载难逢的谈和机会。”
他不想打吗?
可伯父和爹都无法打下来的地方,他如何能?
辽军的威力,大宋难道还不清楚吗?
“辽军来犯,边境还在死守,你却已经想要南迁。如果不是寇准主战,杨嗣和杨延昭等将士力战,季延渥死守城池、李继隆死守澶州城门。他们这些,只换来你的一句千载难逢?”姜烟的声音也不自觉大起来。
对面的赵恒连连冷笑,只偶尔会露出一点闪躲之色。
南迁的事情,他的确有愧。
可辽军来势汹汹,染指中原的野心谁人看不出来?
姜烟口中说得简单,赵恒却必须仔细估量。
“姜姑娘,那是打仗!血流成河的战争,不是你三言两语就能说尽的。”赵恒低声冷笑:“还是姑娘觉得,我就该让那些人继续拼命,去换一个未可知的结果?”
赵恒这话也不是没有道理。
的确,那场仗后来表明,萧太后本身就做了两手准备。能打,就一直打进去。不能,便想办法谈和。
宋朝虽是打胜的那方,可气势高涨的依然是辽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