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得爹妈能来一趟滨海市,茵茵说什么都要带着他们逛一逛。
正好手里有照相机,给他们也照了不少的照片。
家里有几个相框,原本只是摆了几张全家福和家里几个哥哥及爹妈结婚时照的两寸照片。
现在好了,光茵茵自己的照片两大相框都摆满了。
这回出国及下飞机和火车照的肯定又能摆满一个相镜子了。
不过家人的照片不多,之前太忙给忽略了,茵茵提醒自己回去以后一定给家人也多照一些。
逛到秋林公司,李丽娟犹豫道:
“咱们下晚(晚上)还得回去,反正吃的穿的家里也都不缺,要不别逛了?”
她怕茵茵给她乱花钱买东西。
她老姑娘的钱挣的多辛苦啊,哪能乱花,应该都存起来,留给她做正事用,而且这地方的东西她也听说过,卖的比别的地方要贵。
“不买东西也可以去看看啊!这里和一般的百货商店和供销大楼不一样,原本是俄国的,后来被咱们国家收购,变成国有的,里面卖的东西也不一样呢。”
难得来一回肯定得带爹妈开开眼界了。
李丽娟被她拉了进去,一进去就发现,果然是不一样的。
如果说一百、供销大楼这些地方卖的都是民生用品的话,那这秋林公司卖的对平常人来说大多就属于奢侈品范畴了。
李丽娟小声地和茵茵嘀咕:“谁会愿意花那么多钱买这些不实用的东西啊?”
问了几个东西的价钱后,李丽娟将这里的东西定位为“不实用”。
本来就是,一个茶盘子,供销卖二块钱这里却要五块钱!
不就是比供销的瓷盘子外表好看些么,可归根到底还不就是个茶盘,放杯子的!
茵茵正要和她解释这其中的差别之处,偏巧有个售货员从旁边走过去,听到了那么一耳朵,忍不住小声冷嘲:
“买不起就说买不起,还装什么!”
茵茵耳朵好使,瞪了过去,见那人没注意看,想了想也没去主动找人麻烦。
爹妈难得出次远门,还是别叫他们为了不相干的人和事影响心情了。
倒是叶隐川不高兴了。
特意到了那个服务员所在的柜台:“婶,你看这个要不要买点回去?”
“窗帘啊?是挺好看的,扯几米给茵茵那屋挂上也行,那就看看吧!”
那服务员正想讽刺他们没钱就别乱瞧了,就看到叶隐川从口袋里拿出一叠的十元国币。
是真的一大叠!
那售货员眼睛都直了,没出口的话顿时憋了回去。
李丽娟一边拉着茵茵挑花色,一边还对叶隐川道:
“小叶,不用你付钱,婶带了的!”
出门前预备了不少钱。
“谁付钱都一样,就这么点钱哪还用争!”
那售货员恨不得钻地缝了。
茵茵抿嘴忍笑,真有这个家伙的……
说起来这些国营企业的售货员们也不知道都怎么想的,这会都是固定工资,又没有提成,你说人家有钱没钱的,买多买少与你有多大的关系?偏喜欢嘴贱的歧视人,体现自己的优越感。
这种情况不止在滨海,便是福平、上京也是如此。
在滨海玩了一圈,终于在晚饭前赶到家里。
农忙已经接近尾声了,村子里的人还在上工,苗家人却没有去了。
种子都下地了就不需要牲口拉犁了,苗家人便上街拉脚的继续拉脚,忙场子里事的忙场子里。
吃三顿饭,晚上饭吃的晚,再加上特意等他们,等到晚上七点多一家人终于又聚在了一起。
苗洪举的激动就别提了,招呼大家赶紧吃饭早点休息,明天要去上坟,这么大的喜事肯定得叫祖宗们知道。
叶隐川吃完饭连夜回部队了,茵茵也不和家里人客气,出国这么些天她是真的太想家了,太想念她可爱的炕了!
所以话也没说几句,谢过二嫂帮烧的热水,舒服地洗了澡后茵茵上炕秒睡!
这还是她这一小年来第一次在八点来钟就睡觉呢。
可把家里人给心疼坏了,苗奶奶将来看电视的闲人劝了回去,家里电视不开,收音机也不开,说话的人都在老房子里说,生怕在楼里会吵到茵茵。
一夜的好眠,第二天一大早茵茵就起来了,来到院子里呼吸着新鲜的空气,整个人的心情都达到ax,像是想要飞起来一般。
“老妹起这么早?睡醒了么?”
早起做饭的二嫂关心问道。
“睡醒了,本来也不是多困的,就是一回到家放松了。”
“你这连轴转的也太累了,该歇歇就歇歇吧,咱家现在的日子已经够好的了,你原本身体就不太好,要是累坏了可不值得!”
“你二嫂说的有理,你可在家多歇几天吧,这段时间快把妈的心给疼坏了!”李丽娟也起床了,来到厨房,刚好听到二儿媳妇的话,顺势劝解茵茵。
“好,不走了,也比完了,都参加了国际赛了,还比啥?妈,今天早上吃啥饭?”
“你想吃啥就做啥。”
徐月芽点头:
“要不二嫂给你烙几张饼?”
“不用那么麻烦,原本打算做啥的?”
“原本是打算煮点面条的,还没烧水呢。”所以想换什么种类都可以。
“就打个汤,烙饼吧!你老妹就得意这个,在国外这些天肯定想了!”
李丽娟一言拍板,徐月芽便忙去准备起来。
茵茵也不拒绝家人的好意,开心地去洗漱准备等着吃饭。
“爹打算今天去上坟么?”
饭桌上,苗学松问道。
如果要是上坟的话,他们就不能一早去上街干活了,得准备东西。
苗洪举想了下:
“我和你妈带着茵茵去就行,你们忙你们的吧,估计祖宗也不太乐意看到你们,主要的还是茵茵。”
苗于富几个忍不住笑。
苗学松想了下点头:
“那也行,你们是骑车子去还是走着啊?那里面没有小路能骑进去,大长草的还是得走一段。”
“我拿着镰刀边走边割就行,不用你担心这个。”
饭后除了茵茵和苗爷爷、苗奶奶,其他人都去场子里上班或者赶车去了。
自打场子里盖了宿舍后,苗于喜两口子也搬了过去,两个人都是场子里职工,分个屋子还是可以的,白天苗于喜仍跟着苗学松父子上街拉活,赵桂花就在场子里养鸭子和大鹅。
现在养鸭子和鹅好养了,一天喂上两次,早上放出来,让它们去池塘里玩水,池塘里的鱼已经足够大,不怕被它们吃掉了。晚上的时候再将它们如数地赶回来。
数量大,也不会每天都数数,反正在场子里也不怕丢。
平时三只狗都撒在场子里,狐狸、黄鼠狼都被它们撵得跑了出去,倒也不怕有什么东西会偷吃。
越桂花做完这些便去菜地跟着李丽娟她们除草,活不算太累,连七个多月的于小红都能做。
话题扯远了,再说苗洪举去供销社买了一叠的黄纸,又买了几瓶白酒,家里还有过年别人送的糕点没拆包的,拿上一包,便带着茵茵和苗奶奶骑车子去坟地。
孙琪是茵茵在哪,她就跟到哪,到了不好走的路后,正好还能由她在田边看车子。
这不是茵茵第一回去坟地。
跟别人家姑娘一辈子不去娘家坟地不同,茵茵打十来岁就会去。
家里的祖坟葬在这里,过年、过节上坟的时候,她这个家里唯一的姑娘都会跟着来,每回爷奶和爹妈都要求着祖宗保佑她健健康康的,又怕祖宗太喜欢她了会带走,还要费力解释,所以打小来上坟茵茵就没觉得害怕过。
一排的坟包有十几个。
从太爷爷往上便都称呼为老祖宗了。
连当年没有见到尸身的老姑奶奶都有一个衣冠冢在这里,接受后辈们的香火。
奶奶先将每座坟上的草都割掉,爷爷则是拿铁锹填土,每次上坟都要填填土,时间越久的坟包越小,如果不填土,到时都看不见了。
平时上坟每个坟包前都要烧一些纸,最后坟顶压一张完好的纸钱。
今天不光压了黄纸,还压了张红纸,这是向祖宗们报喜的。
一般只有家里后辈要结婚才压红纸的,但茵茵已经过来压过几次了,开办场子压过,她夺得国家竞赛一等奖后也压过,今天又来压了张红纸。
挨个坟磕过头,苗洪举高兴地将茵茵取得的成就跟祖宗们汇报一遍,又常规求祖宗们保佑后,才带着茵茵离开。
坟地离家不算太远,一来一回用了一个多小时就到场子里了,苗洪举和苗奶奶去忙自己的活茵茵有自己的事不用他们管。
茵茵带着孙琪检查了遍场子里的各处,尤其是她的培育基地,玉米苗和水稻那里。
玉米是自己培育出来的种子,这个得详细做记录的,她离开这十来天是由三哥帮着记的。
三哥做事就是叫人放心,记录得很详尽,显然自己不在,他每天一早一晚认真地来地里看过了。
先前在培养槽里种的长得比后种的高了一倍,现在都有一人高了。
孙琪惊讶地上前看着玉米地:
“茵茵,你看这一个杆子上竟然结了两个棒!还有三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