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巅峰小说网>其他综合>为人民服务[快穿]> 第134章 八零知青不回城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34章 八零知青不回城(2 / 2)

换成她开电视,跳出来的肯定都是医学知识。

“你们说奇怪不奇怪?我上夜班啊,我开电视的时间根本不固定,可不管什么时候,都会有医学课。我都怀疑那个频道放的全部都是医学课了。可宋清远的计算机课又是在哪个频道里呢?”

田蓝和陈立恒对视一眼,同步扶额。

外挂同志,我们知道你能干,可你开过头了,你说说看吧,现在你该如何解释?

反正他俩是绝对不会解释的。

关他们什么事?他们什么都不知道。

宋清远试图解释:“说不定是不同的频道呢。”

“可我姨妈家从省城买了台电视机回来,我用她家的电视看的时候,就从来没找到过电视大学。”

宋清远挠头,抱怨了一句:“你姨妈的电视机可真不爱学习。”

田蓝都听不下去了。这年头也内卷的这么厉害了吗?还要求人家电视机热爱学习。

陈立恒满脸无辜:“那我可说不清楚,我们是自学成才,也没电视机厂的人教我们怎么做电视。说不定是我们做的不对,所以接收的信息比较杂。要是你们觉得不合适,想退电视也行,200块钱原价退给你们。”

两人急了:“谁说要退电视机来着?我们这不就是好奇嘛。嗐,管他呢,有现成的课可以上,就跟天上掉馅饼似的,高兴还来不及呢。”

陈立恒这才露出笑容,假模假样道:“如果你的同事还有朋友们想退的话,千万别替我们拦着,我们肯定会退的。本来就是学生实验产品,不算正规厂商。”

宋清远和何秀莲立刻摇头:“没有没有,绝对没有,大家都觉得捡到宝了。”

1980年,大家学习热情膨胀,能有这样贴心的电大课,他们欢迎还来不及呢。

田蓝趁机鼓励两位年轻人:“你们要是出去开会的话,也可以帮我们推销推销。看我们这么多人又不干活,还得准备高考,到处都需要钱呢。”

宋清远差点脱口而出:你们还缺钱,好意思吗?

当他傻啊,他又不是不知道,向阳公社整体情况他还不清楚,但赵家沟大队的社员普遍每个月工分到手起码有三四十块钱,都要比他的工资高了。

可他再看看一礼堂埋头苦读的学生们,又只好捏捏鼻子:“行行行,我们知道了,肯定给你们好好卖。”

说来这也是外挂君力有不逮的地方。作为非正规厂生产的产品,“为人民服务”牌电视机,没资格堂而皇之地摆在供销社以及商场这种地方销售,只能靠口口相传,直接送货上门。

这严重限制了外挂的流通范围。

但如果他们真想办法把销售渠道全都打开的话,那按照现在的情况,他们的产能也跟不上。

毕竟,制作电视机需要的零部件太多了,能不能买到,很大一部分程度得依靠运气。

暂且先这样吧,他们好歹是高考生,暂时没精力管更多的事了。

复习的日子,时间过得飞快。

五月沙枣花似海,沙枣花开败了,然后是成片的向日葵,金灿灿的,好像太阳从天上掉下来了一样。再接着,百日草也开了,颜色浓烈的活像油画。

高考也如期而至。

大家头悬梁锥刺股,苦学了这么长时间,终于到了上战场的时候。

这回学校动了真章,不仅派拖拉机,还派了老师全程陪同。

临出发之前,向阳公社特地买了一堆喜糖送给大家。

理由是,古人都说结婚是小登科,他们这回是要去大登科,所以必须得沾沾喜气。

这个逻辑,连田蓝和陈立恒面面相觑之后,都哑口无言,只有乖乖收下糖的份。

反正是他们糖坊自己做出来的糖,也算是支持自己人的生意了。哎,等到考完了,可以考虑在糖里加点果汁,最好是做出那种含在嘴里就像是含着微微凝固的果汁的感觉的糖。

想想都觉得无比美味。

这回大家还是一大清早就出发,坐拖拉机去县城参加考试。不是他们舍不得花钱住旅馆,而是现在县城的住宿非常紧张,你掏钱也没地方给你住。

既然他们有拖拉机,那也不用勉强自己在招待所的过道上打地铺。

临出发前,唐老师又招呼大家:“都检查下自己的东西,笔有没有带,橡皮呢?还有准考证,一定要把准考证拿好。”

她话音刚落,方秀英突然间惊呼:“我的准考证呢?”

众人全都转头看她,帮她一块儿寻找:“是不是落在教室里了?”

“我一直都放在袋子里的。”

大家伙儿都急得够呛,马上就要考试了,这个时候准考证丢了可怎么办?

校长也满脸懵。准考证是从县里发下来的,上面印着每个考生的信息,还盖了大红章。又没有备用的准考证,丢了,就和粮票一样,上哪儿补办去?

一群人帮着到处找,却始终找不到那张小小的纸片。

眼看时间一分一秒过去,唐老师当机立断:“赶紧去找革委会主任,把干部们都带上,给方秀英同学做证明。快点,早点去县里,看能不能补办准考证。”

现在也没更好的办法了,这是大家一辈子的事,哪边都不能耽误啊。

拖拉机上,大家还在帮方秀英回想:“你仔细想想看,是不是塞在包里什么位置了?”

能找到准考证,当然是最稳妥的方法。

就连田蓝都不敢保证,这回他们去县城,方秀英是否能顺利走进考场。

现在好多事情都没规章可依,万一碰上特别轴的人,坚持说没准考证就不让考试。而发准考证的部门又说只有一张,不给补办的话,这事儿什么结果,真挺难说的。

方秀英愁眉紧锁,小声呢喃道:“我真的没有拿出来啊。就是因为太重要了,所以我不敢拿来拿去。”

田蓝追问了她一句:“那你拿到准考证之后,都去过哪里呀?”

方秀英脱口而出:“我女儿生病了,我回了趟家。”

众人瞬间沉默下来,旋即秀秀生气地大骂:“太缺德了,我没见过这么缺德的人!”

方秀英的婆家一直不支持她参加高考。她婆婆还跑到学校闹过几回。后来门卫一瞧见她人就关大门,坚决不放她进去,还被她骂得狗血淋头。

最后还是革委会主任去学校看电视机生产情况时,撞上了这事儿,一顿吼外加一顿吓,才让这人灰溜溜的夹着尾巴跑了。

至始至终,方秀英的丈夫就跟不存在一样。

反正坏人也不用他出面当。

方秀英冷下脸,咬牙道:“我一定要考上!”

这是她头一次直抒胸臆。

因为高考录取率低,因为这个时代的人普遍内敛,因为大家都要讲谦虚,所以,班上几乎没有人当众放狠话,就怕到时候啪啪打脸。

但此时此刻,谁也没嘲笑方秀英,反而好几个姑娘都鼓励她:“你一定能考上的,考完你就回城里去。”

原本他们觉得那些知青为了回城选择离婚,虽然大家理智上能够理解,但情感上,谁都觉得不舒服。

可现在,她们虽然是农村人,她们支持方秀英离婚。

太不要脸了,那一家子,居然拦着人上进。

自己不进步,还不许别人进步,简直厚颜无耻。

如果是怕自己条件差,妻子上了大学就看不上他,那你为什么不好好上进呢?赖在后面,还想拽着人不许人走,那就是下作。

大家伙儿同仇敌忾,雄赳赳气昂昂地杀去了考场。

高考考场,大家被打乱了秩序,分配到现成的好几所学校里。

唐老师他们把公社干部请过来,现在可派上用场了。每个考场都有专人负责带队,拖拉机浩浩荡荡地开过去,相当拉风。

田蓝本来还想关心一下方秀英能否顺利进入考场,但因为他们分配的考点不同,她也只能在心中替对方祈祷两声。

进考场之前,大家简单解决了早饭。这回是公社中学食堂准备的,每人两个鸡蛋,一根油条,寓意100分。

虽然油条的油比较少,膨发的也不够,但一口油条下肚,还是挺香的。

田蓝一边吃早饭,一边感慨:“我觉得男女平等真的任重而道远。你看,同样是知青参加高考,如果是男知青的话,女方都全心全意支持。胡长荣他老丈人家还想让他再复读呢。换成是女知青,婆家就变成了拼命地拽着她,生怕她好了就飞走了。”

其实男知青的家属才更应该担心这点啊。

因为女人普遍儿女心重。既然有了孩子,即便考出去了,也很少有人选择离婚。

陈立恒点头:“这个也许跟传统的社会分工有关系。大家默认一个家庭靠男人支撑,男人有出息,整个家族都会受益。在这种思维模式下,优秀的女性就成了不稳定因素,会形成女强男弱的态势,他们接受不了。”

田蓝开玩笑道:“该不会今年高考就是这个题目吧,你可得好好想想,到时候多写几句。”

结果真坐到考场里了,摊开语文试卷一看,田蓝顿时乐了。

啥男女平等啊,说的是达芬奇画蛋。作文题目就叫:读《画蛋》有感。

不知道为什么,田蓝总有种小学写作文的感觉。

因为她记得小学课本上好像就有《画蛋》这篇文章。

她将短文从头到尾看了一遍,突然间想到了基础。

1980年,改革开放刚刚开始没两年,我国各方面都急需进步,而制约我们进步的最大阻碍就是基本功。

我们的工业技术落后了,我们的农业还处于粗放状态,我们的科学急需发展,我们渴望大踏步地往前跑,然而我们不能丢了根本,我们必须得练好内功,夯实基础,才能一步步脚踏实地地往前走。

引进外来技术固然重要,但不能依赖引进,还要靠自己积累。人家肯给你的,绝对不会是最先进的技术,恰恰相反,很可能是人家已经打算淘汰的东西。

就算人家的产品再好用,你也不能依赖进口。否则将来有一天,人家突然间翻脸,不给你核心产品了,要怎么办?

自力更生,夯实基础,才是拥有自己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田蓝作文写得飞快,在纸上打完草稿,誊抄完毕之后,时间才堪堪过去三十分钟。

她翻过试卷,从头开始写剩下的题目。

考试倒是挺顺利的,教室里除了热之外,没有其他让人难以忍受的地方。

传说中会从冰库运来冰块放在考场里帮大家降温的事,田蓝没碰上,所有人都顶着满头大汗老老实实答卷。

田蓝写一会儿就拿毛巾擦擦汗,生怕汗水弄糊了卷面。

等到上午考完,大家去食堂吃饭时,说到了流汗的问题,英子懊恼不已:“我应该也带个毛巾的。兰花花,还是你考虑问题周到。”

周到个屁,那是陈立恒准备的。

她虽然做了多年政委,对同志以无微不至而著称,但她生活粗糙,根本想不到这茬。

陈立恒笑着问她:“要不要喝汽水?食品厂弄了两箱子给我们。”

要,当然要,必须要,喝点汽水,好歹舒服一些。

田蓝又关心了一句:“对了,上午方秀英有没有考试啊?”

大家都摇头:“不知道,没听人说。”

时间太紧张,大中午的,外面太阳又特别大,谁都没勇气顶着烈日跑到另一个考场去问情况。

毕竟要是中暑了,你哭都没地方哭去。

众人吃过饭,有人拿出资料继续埋头苦读,有人则干脆趴在桌子上小憩,好养精蓄锐,迎接下午的挑战。

田蓝没临时抱佛脚,就把凳子搬到墙边,靠墙打起了盹。

她不爱趴着睡觉,感觉脑袋难受。

陈立恒跟她并排坐着,拍拍自己的肩膀:“你靠着睡吧,别崴到了脖子。”

田蓝摇头,实力拒绝:“不要,太热了。”

陈立恒默默地看了她一眼。

女人啊,多现实的生物。

冬天对他可热情了,每一次都抱着他。

一到夏天,呵呵,恨不得直接把他从床上踢下去。

他无奈地叹了口气,从包里拿出蒲扇:“睡吧,我给你扇扇。”

田蓝惊呆了:“你怎么连这个都带了?”

“我不是怕蚊子多吗?幸好带了。我们那个考场就在厕所旁边,蚊子特别多,我一边考试一边打蚊子。”

田蓝目瞪口呆:“监考老师没把你赶出去吗?”

“老师自己也在打蚊子。”

好吧,跟他一比起来,自己实在太幸运了,不过是被蚊子咬了两个包而已。

一直到下午考完,大家碰头的时候,田蓝才终于收到了确切的消息,方秀英总算顺利地进入了考场。

一开始监考老师是要坚持原则的,而县政府那边也说准考证是从上面发下来的,他们只负责代发,没权力给补办。

实际上,就是盖个章子的事儿,但谁都不愿意承担责任,生怕会有事儿。

后来还是革委会主任急了,跑到县领导家里去堵门,硬是逼着人家同意让方秀英先去考试。

他拍着胸口保证,如果真是冒名顶替的话,那到时候撤他的职。

虽然大家都知道方秀英就是方秀英本人,他这个保证没啥风险。可他能够把话说到这份上,考生们还是觉得领导实在太够意思了。

他明明可以不管这事儿的。

英子突然间问:“我们近来上完大学是不是还回来啊?”

旁边有考生嗤笑:“你犯什么浑啊?上了大学当然是要留在城里了。回农村的话,还上什么大学?不是白折腾吗?”

英子摇头:“我还是想回来。”

方秀英皱眉毛:“你别犯傻,你应该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我会看啊。”英子认真道,“等看完了,我就回来了。我看过一篇文章叫城市的起源。城市也不是生来就是城市的,城市也是慢慢发展起来的。我想农村也一样。现在我们向阳公社没有城里好。但我们也在进步呀,我们今年就比去年好,明年肯定比今年还好。这样一步步的,我们终究会越来越好,总有一天,不比任何人差。”

旁边人笑了起来:“那你等到那时候再回来呗。我大伯退休了,嫌城里住的憋闷,就回家盖了三间大瓦房,宽敞又气派。反正现在的日子比以前好了。”

英子认真道:“好也不是自己变好的,还不是人一点点建设出来的。我不能在城里等着农村建好,我应该自己回来搞建设。”

旁边人都陷入了沉默。

对这个时代的农民子弟而言,上学的最大动力绝对不是什么好好学习将来建设祖国,而是基于最迫切的现实需要。

学习吧,上大学吧,这样你就能摆脱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命运,你就能穿上皮鞋,做个堂堂正正的城里人。

田蓝拍了拍英子的后背,鼓励她道:“好啊,到时咱俩搭个伴。等上完大学,我们一块回农村搞建设。”

前提是,我们都要变得更优秀。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