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东风(1 / 2)

天色还蒙蒙亮,时玉便已站在了江边处。

仲冬已来,气温骤降,江边更是浸骨的湿冷。南屏山上大风吹过,刮起一片风沙,模糊了视线。

今日已是十一月二十日,东风将起。

时玉也穿着道士服,跟着诸葛亮走上了七星坛。

他身披八卦袍,跣足散发,缓步登坛。手持一口宝剑,诸葛亮微闭着双眼,按剑在手,神情郑重,银光剑起,利刃破风,在坛中开始作法。

大风吹乱了他的道袍和长发,而他依然身形不乱,优游自若。

时玉抬头,天色清明一片,她却心生忧虑。

不知怎得,她忽然想起了有人曾言,赤壁借的东风要用上方谷的雨来还,亦曾有人言借东风之术乃是折寿之举…

她知道自己不该迷信的,这东风不过是天象地理罢了。

但是,时玉闭上双眼,暗自想着:

如果一定要还,便要她来吧。

一整天过去了,这东南风依旧没有起来。

时玉心下也有了些许焦躁,却压在心底,面色不改。她抬头去望兄长,后者一副坦然自若的样子,也让她安心了些。

天色渐暗,夜幕即将到来。

这时,诸葛亮悄悄地收起了剑,走过来低声道:

“东南风不时将起,阿玉可准备好了?”

时玉微微点头,不自觉地握住了腰间别着的短剑。

说罢,只听风声呼呼作响,忽地旗幡转动,霎时间东南风大起。

时玉大喜,笑道:“兄长果真厉害。”

诸葛亮也轻笑一声,但眼中仍不失警惕,说道:“事不宜迟,我们当速去岸边。否则必为公瑾所害。”

时玉点头,却又忽地拉住他,为难地问道:“那元直呢?难道他真的归降江东不成?”

诸葛亮抚须,垂眸言道:“阿玉与元直也算相识已久了,元直之虑,阿玉竟看不出来吗?”

“莫非他”时玉停住,忽地想明白了,但依旧心感不愉。

“留在江东还是太险了。”她如此说道。

诸葛亮抬手摸了摸她的头,似有安慰之意:“万般皆是为了复兴汉室,既如此,当万险不辞。”

时玉这才闷闷地点下头。

两人悄无声息地离开了七星坛,去往离南屏山不远处的江岸边。

只见岸边停着一不起眼的船只,时玉探头望去,一个高大的身影赫然出现。

——“赵将军!”时玉心中欣喜,跑了过去。

赵云瞧见她,也喜出望外,连忙作揖道:“姑娘平安无事,实乃大幸啊。”

时玉笑笑,不说话。

赵云想起了长坂坡之事,脸上浮现几分愧疚之色,他低下头去说道:“那日长坂坡将姑娘一人抛下,实为云之罪过。”

“赵将军勿复此言,”时玉不在意地摆摆手,“当日是我自己的选择罢了,无论生死,皆非将军之过。”

见赵云依然面带愧色,时玉只好侧头望向诸葛亮寻求帮助。

诸葛亮这才抬手,宽慰道:“子龙不必愧疚,我这妹妹自小便胸怀大义,长坂坡之时也是为了少主的安全才自甘被俘。子龙既将少主救出,也算没有辜负阿玉的期望。”

提及“少主”,时玉忽地想起来阿斗这小子,连忙问道:“少主可还好?”她眨眨眼,“没,没被摔到吧?”

可别把脑袋摔着了。

“姑娘放心,少主安然无恙。”

时玉松了一口气,心想还好还好。

三人上船后,子龙便命人起帆。待行至江中,就见丁奉率军追到江边处。可惜,船已走远,难以追赶。

丁奉立刻下马,大声喊道:“孔明先生!孔明先生!大都督有请!快停下——”

诸葛亮从船厢中走出,笑着摇扇道:

“回去告诉你家都督,教他好生用兵!不必追赶了。”

赵子龙接过旁边人递来的箭弓,正欲威慑一番,却感觉到一束强烈的目光。

他一转头,就瞧见旁边的时玉眼巴巴地盯着弓箭,满脸写着“我想玩”。他便试探性地问道:“时姑娘是想…?”他抬起弓示意了一下。

时玉连连点头。

于是,她从赵云手中接过弓和箭,站定位置,用力拉开弓,两指夹住箭尾,双目不瞬,瞄准了岸上的旌旗。

“嗖”的一声,羽箭飞出,直中旌幡,旗子落地,砸中一片人马。

“时姑娘果真武艺不凡!”赵云夸赞道,眼中透着几分惊奇之色。

倒是一旁的诸葛亮,看到“威风凛凛”的妹妹,忍不住笑了下。

——“起帆!”赵云喊道。

待船行到江夏,远远地便望见刘备、关羽、张飞等人已在渡口处等候。

时玉本来躲在后面,却偏偏被诸葛亮拉到前边第一个下船。这船边围了一堆人,她不敢磨蹭,准备自行跳下船。

这船还未停稳,随着江涛晃悠,离地面也尚有些高度。

刘备和关羽各站一边,伸手去扶她。时玉还没见过这么热闹的场面,有些局促,但又不好意思拒绝,只能一手拉住一个,身后又有赵云扶着,三人像拎小鸡崽子一样把她架到地面上来。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