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十三年
下了场秋雨,天是越来越冷了。
诸葛瑾听闻鲁子敬从夏口带回了诸葛亮,还没来得及反应,就被周瑜唤去当自家兄弟的说客了。
结果自然是无功而返,孔明是什么样的人,他清楚得很。这二弟先发制人,倒是堵了他的口。
于是,诸葛瑾只好带着这个消息回去禀告了周都督。
——“这孔明果真狡猾!”周瑜生气地拍了下桌子,又深叹一口气,“他可还曾提及过其他?”
诸葛瑾抬眸,犹豫了下,才说道:“倒是还问了几句舍妹之事。”
周瑜皱眉:“可是那从曹营逃过来的时玉姑娘?”
“正是。舍妹虽顽劣,但颇有才识,我二弟最是疼爱她,从小就一直带在身边。此番她逃过一劫,二弟也是松了一口气。”诸葛瑾垂眼,教人看不出个情绪。
听罢,周瑜眼睛一眯,像是想到了什么,突然凑近诸葛瑾说道:
“令妹可曾嫁否?”
诸葛瑾紧抿着嘴,心情亦有些复杂,回道:“不曾。”
周瑜轻笑一声,转身又说道:“我江东多人杰,若是能为令妹说一好媒,岂不美哉?”
诸葛瑾又想开口,却被周瑜抬手止住,“子瑜不必担心,此虽是为留住孔明之计,亦为令妹婚嫁大事考虑。”
听罢,诸葛瑾只好应答。站在一旁的鲁肃也默许地点点头。
“不过,舍妹的眼光是极高的,寻常之人怕是入不了她的眼啊!”诸葛瑾边说边苦笑着摇头。
周瑜深思,对这个话题似乎也感到陌生,问道:“她可曾有说过喜欢何样之人?”
“这”诸葛瑾仔细回忆,“欸,舍妹倒是曾同我说过,她非常欣赏子敬,说交友当交鲁子敬,嫁人亦如此。”
鲁肃一听到自己的名字,大惊失措,立马上前制止:“不可不可,我已年过三旬,家中已有妻子,令妹韶颜稚齿,实在不配啊。”
“欸,子敬,”周瑜把他揽过来,“不过是去见一面罢了,子敬也是当世英雄,有美人仰慕也是正常的。”
“这,这”鲁肃为难地看向诸葛瑾,后者却始终半低着头,不太想理他的样子。
“唉,好吧,但只是去见一面而已。想必时姑娘定是看不上我的!”鲁肃长叹一口气,只觉无奈。
==
——“子敬先生,请喝茶。”
时玉微笑着为对面的人斟茶,眼中也饱含着笑意。
鲁肃勉强挤出一丝笑意,尴尬地手都不知道往哪里放,听罢连忙举起茶杯:“喝,喝”
他抬头便将杯中滚烫的热茶一饮而尽。
而时玉只是小小地抿了一口,低下头去,一副害羞模样,娇声道:“素日常闻子敬先生的大名,早已仰慕已久,今日方见,小女子平生之愿方了。”
“不不不,”鲁肃赶紧摆手,“姑娘万不可听信外界之言,肃不过一平常之人,配不上姑娘的仰慕啊!”
时玉见鲁肃在空中摆动的手,心中已经乐开了花。
可她还不满意,连忙紧紧握住了空中的那只手,情深意切道:“子敬先生心怀远志,才高智广,天下谁人不晓?万望先生不可妄自菲薄。”
她低头,又抬眼,含情脉脉地盯着他。
鲁肃想把手抽回来,但没想到时玉力气大的很,扣住他的手根本动不了。
他被这灼热的目光烧的受不了,如坐针毡,真是想把周公瑾也拉过来陪他一起。
“时姑娘,”鲁肃没办法,叹口气准备坦白,“姑娘之意,在下着实感动。但在下已有妻小,而姑娘是子瑜之妹,肃实不敢委屈姑娘,望姑娘另寻良人!”
这一通话下来,鲁肃可算轻松了,他低下头去,不敢看时玉的脸。
但他却听到一声轻笑:
“良人?”时玉抿着嘴笑,“子敬先生误会了,我对您只是仰慕之情,并无他心。”
这下,鲁肃也懵了,他顿时明白自己刚才那番话实在不妥,脸上不禁泛了几分红,可他接着又听到时玉说:
“不怕子敬先生见怪,其实时玉早有心属之人,世人常道那江东周郎英姿勃发,在下早就对他爱慕已久。”她又垂首长叹,“只可惜他军务繁忙,直至今日还未得一见。”
说着,她还装模做样地拿起手绢,故意擦了擦眼角。
她的难过瞧着真切,真像是个情根深种但又不得意的姑娘。
鲁肃明了地点点头,心道原来如此。
==
——“什么?”周瑜猛地转身,“喜欢我?”
鲁肃点头。
“不行,绝对不行。”周瑜抬手拒绝,可这鲁肃好似不愿放过他,上前劝到:“公瑾,给时姑娘找个夫家可是你的提议,想把人留在江东的也是你,现在人家说喜欢的是你,你怎么又不去了?”
他又继续劝到:“我今日观时姑娘,已是情根深种。她甚至还为公瑾你赋诗一首——”鲁肃咳嗽了一下,酝酿情绪念道:
“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